进入老年模式
加强传统工匠队伍培育 打造田园松阳文化品牌
发布时间:2017-09-14 09:28:37点击数:

一、我县传统工匠稀缺的现状

    松阳至今相对完整地保留了100多个传统村落(其中71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及大量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但是这些村落和建筑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剥蚀、自然老化、建设性破坏已经亟待修复。近年来,随着我县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的逐渐加大和“拯救老屋”行动的开展,对传统工匠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我县民间虽然还有不少木工、泥工、瓦工、石匠、木雕等手工艺师傅,但具有资质的古建队伍少之又少,技术精湛的大师傅凤毛麟角,本土工匠不足以承接规模较大的古建修复工程。举例而言,面对泥墙修复、架梁、盖瓦、地面修补等老屋基本修缮工程,年纪大的师傅已经力不从心,年纪轻的师傅技艺不精,他们的手艺较老艺人相去甚远,所修复的老屋往往是粗制滥造,对精美的古建筑造成了“修复性”破坏。此外,秉持传统手工艺的铁匠、蔑匠、油漆匠等工匠人数急剧下降,木桶匠、画匠、钉称师傅、修伞师傅、刻章师傅、弹棉师傅、棕板师傅、钟表师傅等工匠只剩个位数,日用品的修复难以找到称心的工匠,一些原本我们常见的业工艺品已经难以寻找,传统工匠的稀缺对百姓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松阳迫切需要一大批扎下根来的能工巧匠为百姓提供日用品和服务,但是,松阳传统工匠队伍面临着年龄老化、技艺不精、人数偏少的三大问题,这些严酷的事实摆放在我们面前,我们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传统工匠稀缺的原因分析

1、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机械化设备的大量使用,一些原本由工匠提供的生活必需品逐渐有了工业规模化生产的替代品,使得很多传统手工艺技术已难有无用武之地,传统工艺技术已出现无人传承的地步。对于仰仗手艺养家糊口的工匠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2、农民增收渠道日益多元,“农耕经济”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打工经济”、“茶叶经济”等逐渐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由于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造成土地连片空置,对于一些生产生活用品如铁匠锻打的锄具等的需求大为减少,农村工匠的重要作用不断削弱。在需求锐减的情况下,收入也锐减。以打铁业为例,从调查情况来看,打铁行业的收入是所有手工艺人中收入最低的行业之一。松阳县打铁铺的收入从三万到五六万不等,工资收入普遍偏低,与劳动强度不成正比。迫于生活压力,越来越多的传统工匠放弃老本行,转而选择获利更丰的行当。

    3、作为一个传统文化保护相对完整的县域,我县还有数量不多的传统工匠队伍,工匠普遍年龄已在五六十岁以上,很少有徒弟,出现了断代现象。部分老工匠坚定地选择坚守乡村,最大的支撑源于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不舍得放弃干了十几年、几十年的手工艺。以松阳打铁铺为例,10年前县城老街有15家打铁店,目前只剩下11家,正常经营的仅有6家。30年来,县城老街铁店以平均每年接近1家的速度在急剧减少,按照这样的速度,10到20年间,县城老街的打铁店将消失殆尽。随着老一辈工匠的老去,新一代的工匠价值观念逐渐淡化,越来越多的年轻工匠认为“不值得”留守乡村或是“不屑于”从业收入低的传统工艺,逐渐脱离了传统工匠队伍。

三、加强保护和培育传统工匠队伍的建议
    1、将传统工匠队伍培育纳入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实施工匠计划绝非一日之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既要有等不得的紧迫意识,加紧布局推进,又要有急不得的心态,持之以恒,积小成大,聚沙成塔。要健全和完善传统工匠评价机制,树立传统工匠是高级人才的理念,将培育传统工匠纳入到我县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根据我县人力资源状况,科学统筹规划工匠培育工作,明确工匠培育目标。

2、要强化传统工匠人才的奖励机制。建议设立中高级传统工匠人才专项奖励基金,并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比如设立松阳“传统工匠”奖励基金,每年在传统工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选树若干名“松阳工匠”和级别更高的“松阳大师傅”奖,成绩特别突出的传统工匠纳入到“松阳县突出贡献人才奖”之中。在松阳传统工匠中评选非遗制技艺传承人,建立他们的工作室,让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成为松阳农耕文明的文化标本。

3、要重视传统工匠人才的培养。探索多种传统工匠培训形式,建立传统工匠培训基地,加强技艺培训和技艺创新。与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方式,加快传统工匠的培养。建立松阳非遗传承基地,保护与之相关的传统工艺,形成展示、教育、传承等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非遗基地,为这些传统工匠寻找徒弟,使之传承后继有人。在把传统工匠纳入我县人才规划的基础上,建议设立“松阳工匠”人才库,搭建网上交流平台。在电视台、报社开辟“青年工匠能手”、“松阳大工匠”等专栏。倡导建立行业协会,实现技术上相互指导、经验上相互交流、信息上相互分享。要积极引导技工人才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知识储备及道德修养,培育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内在道德品质,传承和弘扬好“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成为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并以实际行动更好地诠释“松阳工匠”的时代责任和担当。

4、为我县建筑行业的工匠完成升级转型。近年来,我县加大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大量来自东阳、临海等地的外来传统工匠纷纷涌入松阳务工挣钱。其实我县的木匠、泥匠的从业人数也不再少数,但是他们大多数从事的是现代建筑产业,对古建的修复可以说是新手,这些工匠自身基础较好,而且对松阳本土文化更为了解,只要从政策、资金、师资等诸多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创业舞台,从而培育出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5要保护好传统手工艺生产场所。要保护好“百仙面馆”、“祖字打铁店”等百年手工艺老店,其次要保护好五十年甚至不到五十年的老店。不仅要保护老店,也要保护老设备、老环境以及遗址,更要保护传统技艺,以影像、文字、录音等方式记录传统工匠师傅的口述历史,真实反映松阳传统工艺的历史和千年农耕文化的精髓。

6引进德艺双馨的外地工匠提升传统文化品质。当前我县需要更多的高品质的传统工匠作为引领和支撑,在着力培育本土传统工匠队伍的同时,适时引进一批德艺双馨的外地传统工匠,带出一批松阳高徒,丰富和提升我县传统工匠队伍的文化品质和内涵。  

我们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价值角度对松阳传统手工艺行业有着深刻地认识,因此迫切需要对传统工匠进行重新功能定位,发掘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提升城市品位和保护农耕文化根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具有1800年农业历史的古县松阳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关文章 【推荐】 【打印】 【关闭】
主办:丽水市松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浙ICP备06037381号-1
技术支持:浙江万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浙公网安备 33112402000040号  网站标识码:3311240009
Copyright @ 2016 www.songyang.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