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松阳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方案》已经县
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松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7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松阳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见》(浙政办发〔2014〕54号)等精神,结合我县生态农业发展实际和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实施,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田园松阳”的决策部署,以“生态农业、美丽田园”为主题,根据生态文明、五水共治、现代农业要求,统筹农业两区建设、农业水环境治理和生态农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强化项目支撑,积极开展机制体制创新,优化产业布局、推广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构筑生态循环体系,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促进松阳农业经济全面、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强化政府在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政策支持、环境倒逼等手段,落实生产经营主体在农业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中的主体责任,形成社会联动的发展氛围。
2.坚持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积极开展农业集约化生产,推广清洁化生产技术,推进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提高资源利用率。
3.坚持有机结合、突出重点。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与农业水环境治理、农业“两区”建设和生态畜牧业发展有机结合、同步推进。整合资源,重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和种养布局优化等重点工作。
4.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结合松阳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推进具有松阳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切实在产业融合发展、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可控、环境持续改善等方面取得实效。
(三)发展目标
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要求,通过三年(2015-2017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到2017年,完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工作,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个,示范主体11个;积极开展丽水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创建,加大茶叶、畜牧业和食用菌产业优化调整;加快农业节水技术应用,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节水技术全覆盖;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85%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0%以上,绿色防治技术应用面积达35%以上,高效环保农药使用率达90%以上,到2017年比2013年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9%、化肥施用量减少6%;全县农业标准化实施率达到6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杜绝露天焚烧;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农药废弃包装物、化肥袋等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回收处理率达到80%以上,废弃农膜回收处理率达到95%以上,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基本实现回收处理。全县形成“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发展格局,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业“三生”、“三产”深度融合、协调发展。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1.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科学布局一二三产业之间、种养业之间的空间结构和内部结构,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多元、优势互补”的要求,集中打造产业平台集聚发展,合理规划茶叶、畜牧、食用菌等产业有序发展,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建一批可看、可学的现代生态精品循环农业示范典型,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全面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创建,划定全县禁限养区域,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排放;完善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和运行机制;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完善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处理设施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申报三品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
3.深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坚持资源节约与开发、污染控制与循环利用并举,充分挖掘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利用价值,集成推广农作物秸秆和食用菌废菌棒综合利用模式,推进农作物秸秆、废菌棒作畜禽饲料、还田肥料或进一步加工为有机肥;积极推进畜禽排泄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集成推广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模式;推广整村供气、农村户用沼气等沼气多样化利用;总结推广一批“产品—废弃物—再利用—产品”的资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大力培育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主体,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市场化运作经营。
4.完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机制。通过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工作,改变当前农业生产中一些粗放的发展方式,完善和建立一整套上下联动、责任明确的推进机制,环境倒逼、约束有力的监管机制,底数清楚、指标明确的评价机制,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链接机制,以及政府扶持、主体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
(二)重点工程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布局生态化。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平台建设,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万亩以上,基本完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任务;积极开展生态精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个,示范主体11个,培育生态精品示范乡镇6个,示范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20家,大学生创业典型10个,示范家庭农场(大户)100个,示范基地(产品)100个;以松阳茶叶产业链成功晋级省级农业示范性全产业链为契机,认真贯彻《松阳县松古盆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茶叶全产业链提升建设规划》和《关于推进茶资源综合利用创建全国茶叶强县的意见》,充分发挥茶叶产业的引领优势,通过“优一产、强二产、兴三产”的产业定位,积极倡导“全价利用、跨界开发”新理念,按照“质上提升、链上延伸、服务提高”的总体思路,在茶园、茶厂、茶市的提升和改造上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茶叶全产业链建设;按照《松阳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结合《松阳县畜牧用地规划(2013-2020年)》,科学合理布局养殖场所,打造浙江生态精品畜牧强县。推广食用菌“两头集中、中间分散”集约化生产模式;整合水利、农发办等项目资金推进农业节水技术应用,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全覆盖;积极拓展农业的农耕文化、田园景观、休闲体验等生态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休闲农业(农家乐)综合体、特色村10个以上。
2.开展畜禽污染整治,推进畜禽养殖无害化。全面开展畜禽排泄物污染治理,完成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关停或搬迁;规模化养殖场,通过“二分三化一循环”(即雨污分离、干湿分离,生态化、有机化、无害化,养殖与环境协调发展良性循环)处理,开展排泄物综合治理,对有条件的村庄建设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规模以下养殖户污染整治,或纳入农村污水处理管网,或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进行排泄物治理。对有条件的村庄建设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或纳入农村污水处理管网,不具备条件的村庄和散养户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进行排泄物治理。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的通知》(松治水办〔2014〕20号)等文件,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明确监管责任、落实补助政策及推进无害化处理池建设。到2017年全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基本实现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
3.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进肥料使用科学化。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方案的实施,开展全县土壤取样检测,对土壤养分含量进行化验分析,根据检测结果,“因缺补缺”制定不同作物专用配方肥方案,制作施肥建议卡。实行农企合作,加强配方肥推广应用,加快配方肥在我县的推广使用,提高配方肥使用率。通过测土、配方、配肥、施肥的有机统一和科学运用,降低化肥不合理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到2017年有机肥、配方肥和新型肥料广泛应用,化肥施用量比2013年减少6%。加强农产品检测中心软硬件建设,有效提升检测能力,为测土配方施肥提供技术保障。
4.实施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推进病虫防治精准化。以我县被农业部列入茶叶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试点和低毒生物农药示范补助试点县有利契机,通过生态控制、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免疫诱抗等绿色防控技术,创建有利于作物生长、天敌保护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预防控制病虫发生,从而达到少用药的目的,促进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行植保机械与农艺配套,开发应用现代植保机械,替代跑冒滴漏落后机械,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推广精准施药技术,对症适时适量施药,在准确诊断病虫害和病虫监测预报基础上,配方选药,对症用药,坚持达标防治,适期用药,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要求的剂量和次数施药,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剂量、增加使用次数,改变乱用药、滥用药现象;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建立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置点,健全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到2017年,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13年减少9%,并基本实现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
5.引导农业“三品”规范发展,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围绕建设优质、安全、生态、放心农业,积极制定各类技术标准,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三品认证政策支持,推进“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到2017年全县主要农产品“三品”认证面积比例达到60%以上。
6.推行生态种养模式应用,推进土地利用效益化。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积极探索农牧结合、粮经结合、农机农艺结合等新型高效生态农作模式,加快农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废菌棒还田或栽培草菇、金针菇、黑木耳等再利用,形成食用菌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加快农牧、果牧、渔牧结合应用,推广畜—沼—作物、果园养禽、林地养畜等种养模式,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7.加大农田地力培育,推进土壤提质有机化。改变农田重用轻养、多取少予、对化肥依赖性强等传统粗放耕作方式。积极推广水旱轮作、其它作物与豆科作物轮作或套种、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生态种植模式,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生产能力。增施有机肥和钾肥,稳定和增长农田地力。实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推广商品有机肥、配方肥的应用,提倡种植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0.4万亩。
8.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推进农业废弃物利用合理化。以“五水共治”、“六边三美三化”、“大气污染防治”等工作为契机,立足农村清洁能源发展,统筹推进农业废弃物合理化利用。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生态循环的总体要求,做好农牧对接指导工作,加强沼液收集、贮存和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和管网建设,扎实开展沼液资源化利用;认真贯彻执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禁止露天焚烧的意见》,落实秸秆禁烧责任,组织实施中小规模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推进能源化、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等多途径利用;稳步推进整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在规模畜禽养殖地区,建设以自然村为单元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推动农业废弃物向农村能源转化,引导农民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到2017年全县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62%。
三、进度安排
(一)2015年:编制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实施方案;编制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项目库(2015-2017),整合政策资金支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成立领导小组,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全面启动和推进现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工作。
(二)2016年:深入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工作,全力推进生态精品(循环)示范创建、肥药减量、秸秆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等工作,分析工作中存在问题,并及时开展整改工作,初步形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机制。
(三)2017年:全面完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总结提炼,形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提请省农业厅对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工作进行验收、总结和评价。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多项业务,需要集聚资源、整合力量、共同推进。为确保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整建制推进县创建顺利开展,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财政、农办、林业、水利、环保、供销、市场监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具体负责组织协调、项目牵头实施以及日常工作。
(二)加强政策支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联动”的要求,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研究制订全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施意见,整合当前产业提升、农村中介组织培育、土地流转、农业综合体培育等政策资金,以及特扶资金、中央小水利资金等相关部门各级项目资金,支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同时积极引入工商企业和其他经营主体参与建设,吸引社会资金和金融资金支持,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壮大投资规模。
(三)加强科技支撑。继续加强与省农科院的院县科技合作,依托省农科院科技力量,为产业合理布局发展、肥药减量控害、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广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支持,科学合理的解决一批阻碍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创新一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同时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农技推广体系,为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提供基层科技组织保障。
(四)加强宣传引导。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宣传活动,全方位宣传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创建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和好成果,引导基层和农民树立全程生态和产业循环的农业发展理念,提高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的自觉性,营造政府积极主导、农民自觉实施、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附件:1.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申请创建情况表;
2.推进目标与工作进展安排表。
附件1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申请创建情况表
松阳县
序号 | 示范区名称 | 示范区面积 | 位于“两区”名称 | 主要产业及规模 | 主要优势 | 申报 验收 时间 |
1 | 松阳县松古盆地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 总面积35925亩 | 松古盆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 | 水稻10950亩、茶叶21000亩、食用菌1339亩、蔬菜5000亩,水果2600亩,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18家等 | 1、示范区集约节约型农业技术广泛应用良种覆盖率和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主导产业连片茶叶6000亩以上,粮经轮作3000亩、食用菌500亩、“三区、六园”的主导产业区块优势特色明显。 2、农牧结合、粮经结合农作制度和“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为主的产业循环模式广泛应用。示范区内的规模养殖场,全部按照固废、液废不同的处理原理和方法,开展畜禽养殖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广“猪—沼—茶、果”等生态循环模式,实现种养农业资源循环,达到畜禽养殖零排放。推广粮经新三熟(蚕蜿豆—玉米—单季稻、香菇—蔬菜—晚稻等)、茶叶—吊瓜—鹊山鸡立体种养、食用菌废料循环栽培滑子菇、板栗枝条(果蒲)替代部分杂木生产香菇和黑木耳、稻草玉米杆制蘑菇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种养平衡、循环发展。 3、通过大力推广秸秆腐熟剂,提倡秸秆还田,示范区内水稻、玉米、蚕豆秸秆直接还田作有机肥或作畜牧饲料,示范区综合秸秆利用率达到100%;引导农民做好农业投入品和包装物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果茶枝条、食用菌种植废弃物和废弃农膜处理利用率均达100%,农药瓶、袋等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回收处理率达95%。 | 2016年 |
附件2
推进目标与工作进展安排表
松阳县
目标任务 | 到2017年 完成目标 | 主要工作及进展安排 |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
控制农业用水 | 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节水技术全覆盖。 | 制订松阳县农业用水控制实施方案,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特色产业基地等为重点,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设备。整合开展项目建设。 | 整合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生态循环农业资金以及中央小水利资金、小流域生态工程等专项资金,推进节水技术和设备应用。 | 整合开展项目建设。到2017年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节水技术全覆盖。 |
减少化肥用量 | 化肥施用量比2013年减少6% | 建立机构、制定松阳县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方案。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区域,普及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 大力推行土壤综合培肥,大力推广配方肥、商品有机肥,扩大沼液利用,控制肥料施用总量。 | 大力推行土壤综合培肥,优化肥料品种和施肥方式,切实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用量比2013年减少6%;做好总结报送材料等工作。 |
减少农药用量 | 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13年减少9% | 制定松阳县农药减量实施方案。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区域,推广普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 大力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试点整建制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控制农药施用总量。 | 大力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以上,绿色防治技术应用面积达到35%以上,高效环保农药使用推广率达到90%以上,2017年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13年减少9%;做好总结报送材料等工作。 |
基本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 | 畜禽养殖排泄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和死亡动物实现无害化处理 | 编制实施方案、建立组织机构及相关政策出台。 | 80%以上规模养殖场排泄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各乡镇和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 全部规模养殖场排泄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各乡镇和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
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 |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基本杜绝秸秆露天焚烧 | 编制松阳县秸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建立组织机构及相关政策出台。 |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8%以上,在省道及农作物主产区杜绝秸秆露天焚烧现象。 | 力争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全面杜绝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基本建立较完善的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运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 |
基本实现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无害化回收处理 | 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基本实现无害化回收 | 建立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开展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实施以及出台相关政策意见。 | 开展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完善回收工作机制。 | 全面开展农业投入品(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工作,回收范围覆盖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回收率达到80%以上;做好工作总结,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