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的实施意见
索引号:1133252877070942X5/2015-06904     发布机构:信息公开中心     来源:松阳县 发布时间:2015-09-25 11:46:10

文号:松政办发〔2015〕92号

点击数: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淳安等26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发挥我县区域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主动适应绿色消费需求和满足品质生活需要,加快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总体提升农业发展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现就我县加快推进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生态文明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体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主攻方向,从地貌多样、气候多宜、农业结构多元的实际出发,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优化区域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产业结构,激活环境资源优势,推进产业生态、产品优质、环境优化,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把我县打造成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和绿色农产品主产区,与全省基本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推进重点

(一)全县域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按照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的目标,以我县被省里统一纳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整建制推进县为契机,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要求,坚持“一项目标任务、一个推进方案、一套支撑政策”思路,形成全境域、全领域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常态化发展机制。以农业“两区”为主平台,集聚园区循环、农牧结合、新型农作制度、肥药减量增效、节约农业用水、秸秆回收利用等模式和技术,以项目集聚推动示范建设,通过三年(2015-2017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到2017年,完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工作,建成现代生态循环示范区1个,示范主体11个。加大茶叶、畜牧业和食用菌产业优化调整;加快农业节水技术应用,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节水技术全覆盖;全县形成“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发展格局,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业“三生”、“三产”深度融合、协调发展。

(二)全面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全面开展畜禽排泄物污染治理,完成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关停或搬迁;规模化养殖场,通过“二分三化一循环”处理,开展排泄物综合治理,规模以下养殖户污染整治,或纳入农村污水处理管网,或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进行排泄物治理。对有条件的村庄建设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或纳入农村污水处理管网,不具备条件的村庄和散养户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进行排泄物治理。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明确监管责任、落实补助政策及推进无害化处理池建设,基本实现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方案的实施,开展全县土壤取样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因缺补缺”制定不同作物专用配方肥方案,制作施肥建议卡。实行农企合作,加强配方肥推广应用,加快配方肥在我县的推广使用,提高配方肥使用率。通过测土、配方、配肥、施肥的有机统一和科学运用,降低化肥不合理使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生态控制、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免疫诱抗等绿色防控技术,预防控制病虫发生,从而达到少用药的目的;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行植保机械与农艺配套,开发应用现代植保机械,替代跑冒滴漏落后机械,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推广精准施药技术,对症适时适量施药;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建立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置点,健全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并基本实现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深入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有效控制秸秆露天焚烧。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土壤环境保护,以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地力培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耕地质量建设。摸清县域范围内农田土壤污染现状及成因,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以“两区”为重点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三)着力推进农业“两区”绿色发展。加快我县农业两区建设进度,引导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等项目,向农业“两区”倾斜。突出生态循环、质量安全和促农增收,规划在松古盆地建设以茶叶和食用菌、粮经轮作为主,在小港建设以香榧、笋竹林、食用菌为主的2个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建设三都蔬菜、早熟梨、玉岩食用菌、上寮山香榧、裕溪(象溪、板桥)油茶和四都香榧6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谢村白茶、新处茶叶、西屏脐橙、竹源笋竹林、大东坝油茶、象溪板栗、湖溪林场脐橙、林村林场油茶、玉岩香榧、大东坝香榧、良种场蛇鳄龟、上河中华鳖、大石中华鳖等13个特色农业(林业、渔业)精品园;同时以松古平原重点产粮区为重点,规划在9个乡镇建设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注重园区技术、模式、品牌向全县域辐射,促进农民增收。扩大钢架大棚、玻璃温室、控温控湿、农业物联网等高效设施农业装备应用。

(四)大力培育农业生态产业。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生态布局,发展茶叶、食用菌、高山蔬菜、特色水果、中草药等产业,使全县发展形成若干特色主导产业。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积极探索农牧结合、粮经结合、农机农艺结合等新型高效生态农作模式,加快农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废菌棒还田或栽培草菇、金针菇、黑木耳等再利用,形成食用菌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加快农牧、果牧、渔牧结合应用,推广畜—沼—作物、果园养禽、林地养畜等种养模式,实现集约化和生态种养殖,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全县域施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建设标准。按照打造绿色农产品主产区的目标,以绿色生产和全程管控为手段,推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力争到2016年实现全覆盖。通过全县域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基本摸清县域内农业产地环境质量,着力落实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和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在种植业、畜牧业、林产业、水产业广泛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和农产品质量抽样检测,努力在技术培训、规范管理、机构考核、设备提升上予以支持,不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建立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推动“五个一”农产品标准化推广机制,推进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全力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六)大力推进“三品”生产。按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指导帮助开展全县域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试点,建立以乡镇为单元的产地环境档案,分类编制绿色农产品生产发展规划。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开展整建制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支持生产主体申报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以绿色食品为主,完善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奖励政策,逐步提高补助力度,分产业、分乡镇、分年度推进认证工作。各乡镇(街道)积极培育、引导当地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农业等相关部门加强“三品”认证业务指导、培训和认证服务。

(七)合力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耕文化,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园,构建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推出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与传统村落等资源有机融合,注重点面结合,加强休闲观光农业等业态培育,推动水稻、油菜、豆科作物等产业发展。结合“六边三化三美”农业专项行动,在摄影四都线重点发展松阳绿色原种农业,在茶香江南线重点发展绿色茶产业,在水韵象溪线重点发展绿色油茶、香榧等产业,在风情小港线重点发展绿色食用菌、水稻、香榧等产业,大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点特色化建设。

(八)大力促进农产品营销服务。不断完善产地市场体系建设,新建浙西南绿色农产品物流中心,提升完善浙南茶叶市场,完善浙南茶叶市场质量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改造交易设施,提升浙南茶叶市场服务功能。优化产地农产品交易市场布局,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茶青市场、香菇市场、高山蔬菜交易市场建设,在新兴、古市、斋坛、西屏、叶村、板桥、玉岩等地建成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创新的重点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加强网络市场建设,依托我县网商协会,开展对网商协会会员、浙南茶叶市场经营户、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销售大户的宣传,组织对有开设网店意向的业主进行培训,鼓励他们在淘宝、京东等网络商城开设松阳生态精品农产品网店,拓宽新的销售渠道,提高流通效率。

(九)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体系。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浙商、华侨、台商和大学生等投资开发农业,创办农业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提升农业主体素质,着力培养农民良好生产习惯和现代生产经营理念,培育一批有知识、懂技术、讲诚信、会经营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主。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引导有条件的村集体兴办或联办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村集体参与农业“两区”建设与管护机制。充分利用扶持薄弱村发展政策,大力发展物业经济,科学开发资源经济。

(十)切实优化农业科技服务。不断完善产业首席专家制度,密切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好松阳院士工作站、国家食用菌产业支撑体系松阳联络点、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省农科院丽水农技推广中心等平台,加强产学研协作,加强创新与引进示范。加强本土农业科技队伍培养建设。大力推进农作物精确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智慧农业技术推广,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建成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围绕生态循环示范区创建活动,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防控病虫草害的发生,重点实施茶叶病虫害统防统治、粮经“新三熟制”、农牧结合、林茶结合、林药结合立体经营、“千斤粮万元钱”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推广测土配方、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农业生产废弃物、排泄物综合利用等生态循环技术和清洁化标准化模式,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创新“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机制,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努力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三、政策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农业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我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每年组织召开专题会议,交流经验、研究问题、促进落实、加快发展。积极推动农商对接、农旅互动,引导浙商回归、社会力量助推发展。积极做好结对帮扶、技术帮扶,深入开展农业专家下乡对口服务。各乡镇(街道)主动对接,积极争取把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纳入当地党委政府加快“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重要内容,实行资金统筹安排、工作部署一体化、检查考核一盘棋。

(二)坚持规划引领。结合“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及相关重点建设规划制订,根据我县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突出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总体谋划好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的总体任务、发展目标、建设重点和推进措施。从区域布局和项目规划入手,加快推动茶叶、食用菌、蔬菜、水果、生态畜牧业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优化,加快构建优势明显、品质优良、环境友好、高效生态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三)强化政策激励。加强农业重大项目、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资金的支持力度,强化绩效评价,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对工作进度较慢的,加强督促指导;对工作落后的,将减少资金支持。加大农业项目立项选择、资金管理、制度建设、考核评价等的指导,提高农业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四)完善考核评价。完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县各乡镇(街道)实行差异化评价,调高生态产业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等相关指标评价权重。并争取把评价结果作为对各乡镇(街道)责任目标考核和财政扶持的考评指标,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松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7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