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松阳银猴”茶叶创建浙江区域名牌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松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7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松阳银猴”茶叶创建浙江区域名牌工作
实施方案
为深入实施“品牌强县”战略,全面推进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创建“松阳银猴”茶叶浙江区域名牌,推进我县茶产业转型升级。根据《浙江区域名牌评价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产业现状
近年来,松阳县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兴茶、龙头兴茶、市场兴茶、品牌兴茶、文化兴茶”战略,有力推动了茶产业快速发展。全县茶园面积从2000年的2.3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1.56万亩,形成了百里乡村百里茶的产业新格局。2013年全县茶叶产量1.02万吨,产值达9.05亿元。以全省4%的茶园面积,生产出全省6%的产量,产出全省8%的产值。先后获得“中国十大特色产茶县”、“全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全国绿茶价格指数发布地”、“中国绿色生态茶叶之乡”和“浙江省茶叶强县”等殊荣。浙南茶叶市场2013年市场交易量达7.12万吨,交易额达38.62亿元,居全国领先,被中国流通协会授予“中国绿茶第一市”和“绿茶价格指数发布地”。松阳茶产业已成为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农业支柱产业。
“松阳银猴”先后荣获中华文化名茶、浙江省十大名茶、华东十大名茶等称号,被认定为“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最具经营力茶叶区域品牌”、“极具发展潜力品牌”和“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15.94亿元,位居全国16位。“松阳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松阳银猴”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省著名商标。目前全县已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1家,省级骨干龙头企业3家,省标准化示范茶厂4家,省标准化名茶厂2家,省著名商标5个(松阳银猴、绿谷青帝、越玉兰、振通宏、碧云天),省名牌产品1个(碧云天)。
我县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品牌知名度、标准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基本具备了向浙江区域名牌冲刺的实力。开展“松阳银猴”茶叶浙江区域名牌培育,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松阳茶产业集聚效应,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质量强省”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田园松阳”决策部署,按照松阳茶产业“质上提升、链上延伸、服务提高”的总体思路和“有准入标准、有管理机构、有提升政策、有保护机制”的要求,以现有产业优势为基础,强化政府推动支持,健全组织机构保障,提升技术标准水平,狠抓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品牌培育和保护,进一步提升我县茶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集聚升级,将松阳打造成具备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全国茶产业强县。
三、工作目标
通过“松阳银猴”茶叶浙江区域名牌培育创建工作,不断完善政府积极推动、服务配套齐全、监管体系健全、产业良性发展的推进机制;松阳茶产业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诚信意识明显提高,茶叶质量整体水平稳步提升;标准、技术和管理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产业技术水平明显进步;充分发挥品牌经济对松阳茶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拉动作用,全面提升松阳茶产业品牌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为“松阳银猴”争创“全国茶叶知名品牌示范区”奠定基础。
四、工作措施
(一)基地升级。以茶叶物联网智能化应用、茶园管理机械化工程、茶叶统防统治和测土配方施肥、完善茶园基础设施、发展茶园复合生态生产为抓手,优化茶园建设,促进茶园提质增效。
(二)加工升级。建设茶叶加工园区和茶叶集中加工区,开发茶叶精深加工产品,推进茶叶加工清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三)市场拓展。健全茶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搭建全国化、多元化的营销渠道网络,提升松阳茶叶市场占有率。
(四)质量保障。以保障松阳茶叶可持续发展和打造松阳茶叶品牌为核心,着力强化茶产业标准化,监督检验检测、产品质量可追溯及诚信体系等建设,建立严厉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保障松阳茶叶质量安全。
(五)科技创新。以强化科技支撑为重点,建设完善科技支撑服务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攻关,整体提升松阳茶产业科技水平。
(六)人才培养。加强“松阳茶师”系统培训,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新型职业茶农,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七)配套服务。构建完善现代物流平台、公共检测平台、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服务产业集群发展。
(八)品牌创建和保护。通过重点品牌引领、公共品牌跟进方式,强化品牌宣传,注重品牌保护,促进企业集聚,构建松阳茶品牌系列,争创区域名牌。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松阳银猴”茶叶创建浙江区域名牌工作领导小组,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提高对质量提升和名牌创建工作的认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松阳银猴”茶叶创建浙江区域名牌的各项工作。
(二)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浙江区域名牌创建工作量大,任务重,要求高,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密切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共抓落实的良好氛围,确保我县茶产业区域名牌培育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大政策引导和激励力度。充分运用财政、金融、技术改造、科技、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加大对区域名牌创建工作的支持。进一步制订、完善我县区域名牌创建制度,县政府根据有关规定对取得浙江区域名牌的行业协会给予相应的奖励,对创各级名牌产品的企业在有关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和相应的奖励。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松阳县茶叶产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自我约束、凝聚与号召作用,做好发展战略研究、产业政策实施、先进技术推广、行业标准贯彻、经济信息传导等工作;发挥行业协会在维护企业权益、规范自律、失信惩戒和协调合作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积极收集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向企业传达政府的政策动向,成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五)强化宣传工作。依托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精心策划,切实加大宣传报道力度。结合“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世界标准日”、“国际计量日”等主题活动广泛宣传茶产业区域名牌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
附件:“松阳银猴”争创浙江区域名牌工作责任分解表
附件
“松阳银猴”争创浙江区域名牌工作责任分解表
序号 | 重点工作 | 任务目标 | 主要措施 | 责任部门 |
1 | 基地升级 | 茶叶物联网智能化应用 | 引进智能化茶园管理新方式,实时监控茶园的雨量、光照、土壤养分、病虫害情况等,对茶叶生长、采摘加工、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记录。 | 县农业局 县茶叶产业办公室 |
推进茶园管理机械化工程。 | 实施机器换人工程,推进茶园作业从传统“手工”向现代“机械”转变,力争茶园修剪、耕作等园间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中低档香茶实现机械采摘有较大进展,名优茶机械采摘有新的突破。 | |||
深化茶叶统防统治和测土配方施肥。 | 综合运用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免疫诱抗技术,实行茶叶统防统治工作;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选用有机专用肥,做到科学施治。 | |||
完善茶园基础设施。 | 茶园路沟渠、防护林等基础设施完善,喷滴灌、防霜扇、太阳能杀虫灯、大棚等设施配套,建立茶园小气候观测站,开展茶叶专项气象服务和茶叶气候品质认证。 | |||
发展茶园复合生态生产。 | 创新“茶叶提取速溶茶粉-茶渣加工饲料-饲料喂猪-猪粪生产有机肥-有机肥种茶叶”的生态内循环利用模式,推广“猪-沼-茶”、“茶叶=绿化苗木”等生态立体循环种养模式,发展茶园复合生态生产。 | |||
2 | 加工升级 | 建设茶叶加工园区和茶叶集中加工区 | 深化茶叶精深加工园区和茶叶初制加工园区建设,通过集中供地给规模茶厂建厂生产和建设一批标准厂房租赁给小茶厂生产相结合的方式,统一布局生产车间,生产区和生活区实现有效隔离;在重点产茶乡镇建立清洁化的茶叶集中加工区,引导分散的茶叶加工厂向茶叶加工区集聚。 | 集聚区管委会 县市场监管局 县农业局 |
开发茶叶精深加工产品。 | 重视低档茶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开发精深加工原料,加大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开发,实现从传统饮用向医药保健、食品、日用化工、养殖等领域扩展。 | |||
3 | 市场拓展 | 加强浙南茶叶市场建设。 | 完善浙南茶叶市场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浙南茶叶市场服务功能。 | 县市场监管局 县旅游局 县农业局 |
大力支持茶青市场建设 | 在重点产茶区建成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管理机制创新的茶青市场。 | |||
拓展营销渠道 | 鼓励和扶持茶叶企业、经销大户到大中城市开设专卖店,拓展松阳茶叶市场;实施“电商换市”工程,实现香茶在渤海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鼓励企业建立“松阳银猴”和“松阳香茶”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拓展营销渠道。 | |||
发展茶叶文化休闲旅游业 | 以自行车运动项目为引导,结合茶园观光、茶园品茶、采茶制茶体验、养生度假等功能,以创国家 | |||
4 | 质量保障 | 诚信体系建设 | 制定行业质量自律诚信制度,对浙江区域名牌成员企业作出失信惩戒、质量整治、规范自律等规定,规范同业竞争,维护企业合法权利、组织企业抱团参与市场竞争;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健全打击假冒伪劣工作机制;建立实施区域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 | 县市场监管局 县质监局 县农业局 |
构建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 搭建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立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种植和加工环节的质量可追溯系统。 | |||
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 加强行业内规模以上企业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加强宣传,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意识,指导帮助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等先进管理方式。 | |||
强化标准化建设 | 修订《松阳银猴系列茶》《松阳香茶》县地方农业标准和《地理标志产品松阳茶》省级地方标准,并推广实施;开展各级农业标准化项目建设;开展松阳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使用和保护工作;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为抓手,进一步加强茶叶标准的完善、宣贯与执行工作。 | |||
5 | 科技创新 | 注重新产品研发 | 进一步发挥院士工作站和省茶产业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作用,探索建立产品研发中心,推进产学研结合。 | 县科技局 |
推进科技项目建设 | 推进国家级计划项目建设(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促进科技进步。 | |||
自主知识产权 | 推进科技成果向专利转化,并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企业合法权利 | |||
6 | 人才培养 |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加强“松阳茶师”系统培训,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新型职业茶农,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有组织、有计划培训引进茶叶深加工、茶文化旅游等方面优秀人才。 | 县人力社保局 县农业局 |
7 | 配套服务 | 建设现代物流园。 | 全面推进以主枢纽物流基地、茶叶物流服务和生产生活物资配送为主的综合物流功能区建设,使之成为浙南重要物流集散基地及区域零担货运物流中转枢纽。 | 县发改局 县农业局 |
公共检测平台建设 | 保障茶叶质量检测平台运行,对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实施定期监控和抽检,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 |||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 建立包括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台(基地信息管理平台、加工生产管理平台、销售物流管理平台),监管平台,茶叶质量安全检测平台,生产资料信息管理平台,质量安全数据中心,松阳县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查询平台八个部分构成的松阳县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集成应用平台。 | |||
8 | 品牌创建与保护 | 打造各级品牌 | 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争创省市级名牌产品;实施龙头企业商标战略,增强茶产业商标市场竞争力。 | 县质监局 县市场监管局 县农业局 县委宣传部 |
加强品牌支持 | 出台松阳茶区域品牌保护和培育政策措施和扶植政策。 | |||
强化品牌宣传 | 办好一年一度的中国茶商大会在活动中注入茶文化元素,开展茶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提升活动内涵。积极组织茶叶企业参加各类茶叶博览会、推介会,充分展示松阳茶产业成就和茶文化特质,提高“一县一地”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挖掘整理加强松阳茶文化研究,编辑出版相关专著,创作相关歌曲戏曲,建设相关茶文化展示中心和体验中心,培训相关茶文化演示人才,组建茶文化演艺队伍,不断丰富松阳茶乡的内涵。 | |||
注重品牌保护 | 对各环节质量违法行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查处和打击,维护企业合法权利和行业的整体利益。 | |||
9 | 区域名牌 申报 | 编制“松阳银猴”茶叶浙江区域名牌申报材料。 | 县茶叶产业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