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茶产业链经济发展探析
索引号:/2014-04608     发布机构: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19 17:05:00

文号:

点击数: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松阳县茶产业链经济发展探析

                   ——基于统计视角

 

茶产业是松阳县的特色产业。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松阳县茶叶已经横跨一、二、三产领域形成了产业链,并已形成以茶叶种植为基础、茶业加工为中坚、茶叶市场为龙头的产业发展模式。

为摸清全县茶产业链经济发展底细,松阳县统计局组织力量开展了专项调查。种植、销售环节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权威部门,加工环节的调查对象主要是按分层抽样方法抽取的200户加工户。根据历史数据及本次调查中获得的相关数据,我们梳理了茶产业的发展脉络,并对今后茶产业的提升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从统计视角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一、我县茶产业经济发展历程

1、种植、加工、销售发展历史

种植方面: 1949年解放时,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只有643亩,总产量10.15吨,经过多年发展,到2013年全县有茶园11.7万亩,产量1.1万吨(见表一)。我县茶叶的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亩均产值均居丽水各县(市、区)首位。

表一:主要年份茶业种植面积及产量

单位: 万亩、吨

年份

1949

1981

1990

2000

2002

2005

2007

2010

2013

面积

0.06

2.17

2.06

3.19

5.89

8.47

10.05

11.02

11.73

产量

10.15

577

1059

2532

3652

5195

6388

9050

10959

    

从茶叶种植面积看,八十年代经历了多次起落波动,从九十年代开始步入平稳发展,年均增长5.0%;2001年至2010年是快速扩张阶段,年均增幅高达13.2%;自2011年以后又趋于稳定。

加工方面:茶叶加工是随着茶叶种植面积的快速增长而兴起的。从三次经济普查资料分析(见表二),2004至2013年这十年,茶叶加工单位每年以近200户的速度递增,相应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产品产量也分别以年均33.7%、38.6%和27.0%的速度递增。(注:茶叶加工业的三经普数据除了企业数是全面普查数据外,其他指标是根据今年200户抽样调查数据推算的)。

 

表二:茶叶加工单位(包括个体)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个、人、亿元、万吨

指标

一经普

2004年)

二经普

2008年)

三经普

2013年)

2004-2013

年均递增

企业数

464

1562

2462

20.4%

从业人员数

1435

4826

8200

21.4%

工业总产值

1.49

5.52

20.23

33.7%

工业增加值

0.29

1.50

5.42

38.6%

固定资产原价

0.26

1.44

4.53

37.1%

产量

0.29

0.76

2.49

27.0%

 

销售方面:我县茶叶市场创建于1993年初,随着茶叶交易量的不断增加,曾三易其址,由最初的露天交易到摊位交易再到营业房交易。现在的浙南茶叶市场占地100亩,分交易区一期、二期、三期(茶文化街)、物流中心四个区块,目前市场能够容纳近万人同时交易,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检测系统、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已日趋完善。“浙江浙南茶叶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茶集散地,“中国绿茶价格指数”的采集地。

 

表三:浙南茶叶市场历年交易额

                                      单位:个、万吨、亿元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摊位

---

---

---

3000

3000

3000

交易量

0.65

0.8

1.0

1.59

1.68

1.81

交易额

2.3

3.0

3.44

4.01

4.86

5.44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摊位

3000

5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交易量

2.01

3.01

4.23

5.12

5.59

6.78

7.12

交易额

5.55

6.70

12.40

17.12

25.99

34.39

38.62

从表三中可见,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在2008年市场二期投入使用后开始飞跃,且交易额增长大大快于交易量增长,说明茶叶的平均交易价格在不断提升,2013年平均每公斤交易价格达54.2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

2、产业发展阶段判断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2000年之前为筑底期。这阶段茶叶种植面积历经多次波动后步入平稳发展,为我县茶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抗风险的能力。在这个阶段,主要特点是茶叶种植业带动加工业和销售业的发展。

2000-2010年为腾飞期。这个阶段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快速扩张达到顶峰,茶叶加工力量迅速壮大,浙南茶叶市场销售额快速增长,三者相辅相成互动发展成为这阶段最鲜明的特点,形成了以种植为基础、加工为中坚、市场为龙头的产业链良性发展。

2010年后开始进入提升期。全县茶叶种植从“量的扩张”转入“质的提升”,2010年底启动了茶叶统防统治工作,实行植保专业化,我县很多茶农离开本土,开始“走全国、种全国、卖全国”。茶叶加工从“粗放”转入“精深”。振通宏茶业、茗阳科技、诚天和食品、箬寮食品等多家茶叶精深加工企业生产出速溶茶粉、茶食品、茶保健品等系列,实现了喝茶向吃茶、用茶的转变。茶叶销售在做大“产品销售”的同时更加注重“品牌销售”,浙南茶叶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绿茶集散地,香茶(松阳)在渤海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松阳银猴茶叶节暨中国茶商大会已连续举办6年;松阳银猴作为区域公用品牌,2014年以15.94亿元的品牌价值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五;大木山骑行茶园作为茶旅结合的拳头产品在全国打响。一、二、三产的联动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我县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但我们也看到,产业提升越到后面,面临的任务将越艰巨,如农业生产环节的质量管控、人工保障,加工环节“低小散”状况的提升及精深化发展,销售环节的品牌战略、茶旅结合战略的实施等,此外,我县还面临突出的人工需求矛盾、产销矛盾,这些矛盾处理不好极易“伤筋动骨”。

二、从统计视角探析当前茶产业链经济规模

1、形成了“2345”的产业格局

一产方面。根据农业部门调查,2013年全县茶园11.73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1.56万亩,全年产茶1.1万吨,亩均产出0.9万元(来自农业部门20户调查户的资料),产出中化肥成本、利润五五开,即肥料、农药、人工(包括采摘)成本占50%,利润占50%。测算中我们按亩均产出0.7万元计算,2013年全县茶叶产值达到了8亿元规模,其增加值达到6亿元规模。全县从事茶叶种植、采摘业的有8万余人,在采摘旺季,还要输入上万外来人口从事采摘。

二产方面。根据三经普调查数据及今年200户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3年全县共有茶叶加工单位2462户,精制茶叶产量达到2.49万吨,茶叶加工产值为20.23亿元,增加值达5.4亿元,从业人员8200人。其中,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茶叶加工企业8家,工业产值达到7.8亿元。

三产方面。茶产业链中第三产业主要体现在浙南茶叶市场,其统计数据主要参考物流数据,所以可信度较高。2013年浙南茶叶市场交易量为7.12万吨,交易额38.6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0%和12.3%,市场从业人员约1300人,测算增加值为3亿元规模。因茶叶产业而带动的其他服务业如餐饮住宿、旅游、金融等行业在此不做测算。

综合以上调查数据,2013年我县茶叶产业链产出额已经突破70亿元,增加值超过14亿元,从业人员超过9万人。分析得出“2345”的发展格局:茶产业链增加值占全县GDP的20%,茶叶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0%,农民从事茶叶所得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从事茶产业的人口占全县常住人口的50%。

2、现行统计制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现行统计制度下,2013年全县茶叶产值为6.05亿元,茶叶加工业产值为15.4亿元,浙南茶叶市场只有5家个体经营户纳入大个体批发贸易统计。现行统计制度下的数据明显低于专项调查数据。这是由于统计方法制度是由国家制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共同实施的,其有自身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要求,但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地方一些有特色的发展成果难以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这一方面有待我县根据统计制度规定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积极鼓励经营户“上规”,以纳入全面统计;另一方面有待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三、茶产业在提升期遇到诸多制约因素

    松阳茶产业在经历多年发展后,已经初具规模;但茶产业在提升期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一产方面主要表现在: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企业带动能力弱;茶叶质量隐患仍然存在,卫生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成为我县茶叶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无公害生产技术与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和加强。

二产方面也面临许多问题:1、企业规模偏小,加工设备落后。松阳数千家茶叶加工单位大多数以个体户为主,属家庭式、作坊式加工。规模较小、设备陈旧、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据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13年茶叶加工业户均产值84万元,年产值50万元以下的有1539户,占全部茶叶加工单位的62.5%。2013年末,全县茶叶加工单位户均从业人员不足4人,茶叶加工企业仅有46家,个体加工户2416家。加工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率低,自我发展能力弱,规模效益难以显现,是松阳茶叶产业链中的最薄弱环节。

2、茶叶清洁化生产状况较差。除了少部分茶厂加工厂房设施较好,加工环境较整洁,工商、卫生证照齐全外,绝大多数茶厂的卫生和管理问题十分突出:茶厂选址不合理,茶厂与农户的生产、生活混在一起;厂房比较简陋,基本上没有卫生设施;车间内茶、柴混杂、堆放无序,茶叶直接与地面接触等现象比较普遍,离国家对食品加工场所的要求差距大。加工环境卫生状况差,清洁化加工意识薄弱,将成为提升松阳茶叶品质的瓶颈。

3、品牌整合力度还不够。品牌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做大做强。松阳茶叶品牌虽经整合推出了“银猴”系列产品,并有几家企业开始使用“银猴”品牌,但多数企业仍自打品牌,整合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实力的经营实体运作品牌,品牌建设管理思路有待革新。

三产方面主要问题:

1.市场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品牌影响力小。我县茶叶市场经营理念、管理手段与现代市场的要求有着很大差距,缺乏严格统一的源头管理标准,导致品牌整合的积极性不高,营销能力较弱,效益偏低,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于缺乏全球性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品牌培育和推广相对滞后,品牌保护机制尚未健全,茶产品“有姓无名”问题比较突出,导致茶产业竞争力难以提升。

2.交易理念和方式传统滞后,现代化交易平台缺乏。目前,我县的交易方式主要还是以“一对一”方式进行,与国际通行做法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引发市场无序竞争、低价竞销,不利于形成合理的竞价机制和统一的质量标准,导致市场流通秩序不规范,流通效率难以提高。同时,电子商务等交易平台普遍存在规划引导不够、创新能力不足、转型提升缓慢等问题,导致现代商贸流通模式推广缓慢,一定程度上制约茶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四、对茶产业链提升的几点建议

茶产业是松阳县本土产业。发展到现在是政府、企业、农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要倍加珍惜,后续的产业提升极为关键,需特别重视。

1、坚定信心,集聚各方力量促提升。我县茶产业经历多年发展,达到当前的 “2345”格局实属不易,茶叶成了我县农民的“金叶子”,也成了我县的“金名片”,是我县“田园经济”的形象代言,若产业提升能顺利进行,几年内将会成为上百亿规模的大产业。为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把茶产业链提升作为我县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政府在发展前景的研究、规划布局的引导、科技服务、人才引进、质量管控等方面加大力度,不遗余力地集聚各方力量促进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合理布局,做大茶叶加工业。我们在调查中听到最多的诉求是关于生产用地供应无法满足加工生产场地需求的矛盾。目前我县茶叶加工绝大多数以个体户为主,属家庭作坊式加工,星星点点,厂房比较简陋,卫生设施较差,生产、生活混在一起。在这种环境下生产的企业必定表现为“小、散、弱”,这也是今后产业提升所面临的大难题。作为本土产业,对平台建设一直反映较多,我们要从培育大产业的角度来考量产业用地需求问题,认真研究解决茶农的强烈诉求。为此建议积极引导、合理布局:一方面在县级园区推进适度集聚发展,鼓励有实力有前景的企业入驻,重点在于培育企业上规模,通过ISO 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QS质量安全认证等,整体提高我县茶叶加工业的规模、质量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在重点产茶乡镇(村)鼓励适度分散发展,建立标准化厂房,将原有零散的加工户整合到茶叶加工区块里来,以适应就地收购茶青、就地就快进行加工的需求,重点在于加强企业清洁化生产管理,提高产品品质。

3、茶旅结合,做深茶产业经济链条。茶旅结合是茶业与旅游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它能把茶产业的一、二、三产很好的链接起来,作为一个体系来运作,以一体化为目标,这也是我们茶产业提升的主攻方向。一是明确着力点,一产围绕“茶旅结合”狠抓基地改造,使茶园集采摘、观光、体验、生态于一体;二产围绕“茶旅结合”狠抓工厂清洁化改造和健康产品开发,使茶叶加工园成为宜工、宜游、宜购的新型加工园。三产围绕“茶旅结合”狠抓服务内涵的丰富和服务品质的提升,以满足休闲、运动、养生、度假、教育、购物等多方位的旅游需求。建议深化相关研究,制定具体工作目标抓落实。二是把大木山骑行茶园建设成为“茶旅结合”的精品区。该区域是我县最有特色的种植、加工、旅游基地,名气越来越大,游客也越来越多,但游客往往是茶园转一圈就走,“带走了美丽的记忆,却没留下多少人民币”,建议深化该区域的“茶旅结合”实施方案,在“吃住行游购娱”的软硬件建设方面稳步推进,以期“留得住人,留得下钱”。三是促进浙南茶叶市场融入更多的旅游元素。目前该市场的功能比较纯粹,就是批发交易,虽然市场三期是“茶文化街”,但始终没有形成氛围,建议从市场外立面改造、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市场服务功能等方面考虑茶旅结合的要求,融入更多的旅游元素,让交易市场同时成为旅游市场。

4、出台政策,鼓励企业“上规”。2013年,全县2462家茶业加工单位中规模以上企业只有8家,全县44家第三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中没有一家涉及茶产业。现实中有些企业产出额虽然达到“上规”标准,但因各种原因不愿“上规”,其中最大顾虑是税费以及财务成本的增加。从衡量一个产业的发展实力来说,“规上”企业占比是一项重要指标,从现行统计制度上来说,企业只有纳入“规上”企业采取联网直报,才能真实反映出相关数据,为此,建议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有关部门加强调研,出台一些针对性强的激励政策,如企业“上规”后不增加税费,企业“上规”所增加的财务成本给予以奖代补等措施。

 

                                                       松阳县统计局课题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