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松阳县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发布机构:     来源:松阳县 发布时间:2012-07-13 16:35:56

文号:

点击数: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松阳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王 峻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松阳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及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2007年以来的五年,是松阳在探索奋进中夯实基础,在扩大开放中加快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依靠全县人民,积极抢抓机遇,科学应对挑战,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开放兴县”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两区”建设,认真执行县十届人大历次会议作出的各项决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奠定了松阳加速崛起的良好基础。

——过去的五年,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4.4:34.7:40.9调整为18.6:43.7:37.7,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县生产总值从26.84亿元增加到57.70亿元,年均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从12124元增加到31170元,年均增长约12.6%;财政总收入从2.47亿元增加到4.88亿元,年均增长14.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1.45亿元增加到2.92亿元,年均增长15.1%;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9亿元。2011年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85.75%,比2006年提高12.26个百分点。

——过去的五年,发展方式有效转变,主导产业日渐壮大。农业总产值从10.14亿元增加到15.91亿元,年均增长9.4%,工业总产值从26.45亿元增加到135.37亿元,年均增长38.6%,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0.97亿元增加到21.76亿元,年均增长11.9%。以茶产业为主导、特色种植养殖业为补充的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茶叶总产量从5688吨提高到9525吨、总产值从1.97亿元提高到5.06亿元。我县相继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绿茶集散地等6项国家级荣誉,浙南茶叶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茶产地市场。以县工业园区为核心,不锈钢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产值2000万元以上)达到112家,其中亿元企业33家,县工业园区被列为省级创新型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单位,我县成为“浙江省不锈钢管产业基地”。以生态旅游、现代物流、文化产业为龙头的服务业经济展现良好发展态势。

——过去的五年,基础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全县城镇化率从30.4%提高到39.3%,主副城市常住人口分别增至5.8万人和2.1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从7.1平方公里拓展到8.3平方公里。城市主体路网等基础设施有效完善,城市品位、管理水平有力提升,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农村环境面貌积极改善,旧村改造工程累计实施195个村,拆除破旧房13080户,批建新房7309户,3.2万农民改善了居住条件,1.06万农民实现了下山脱贫。城乡基础设施联结更趋紧密,龙松公路、江南公路等县域基础交通干道得到改造,康庄工程通村率和硬化率均达100%,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民饮用水工程扎实推进,现代通讯、信息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电力等能源供应基本满足需求。

——过去的五年,民生保障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新增城镇就业0.6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2%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4万余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即征即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4万余人,共为全县3.7万名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了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逐年提高,34063人次城乡困难群众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新建成保障性住房286套,建筑面积20098平方米,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参保率达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292元提高到21725元,年均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267元提高到7255元,年均增长17.3%8703户(27493人)低收入农户顺利脱贫,基本消除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城乡收入比从3.76:1缩小到2.99:1

——过去的五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不断加强。全县中小学布局基本调整到位,共新建、改建校舍12.3万平方米,提前完成十五年基础教育普及任务,高考成绩不断取得突破,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启动县级医院迁建,完成县属卫生单位和19个乡镇卫生院、108个村卫生室的新建和改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妥实施。扎实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成县博物馆和16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启动县文化中心建设,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不断深化,人口和计生基层基础进一步巩固。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有效维护。我县连续六年获省级“平安县”称号,连续三年获省级创建法治县先进单位,被评为全国首批法治创建先进单位。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史志、气象、档案、移民、老龄、老干部、革命老区、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绩红十字、慈善事业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双拥工作得到新加强。

——过去的五年,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后劲逐步增强。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农村宅基地流转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及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有序开展,企业改制、财政税收体制、教育卫生体制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共引进招商项目98个,累计利用县外资金32.54亿元,出口3.86亿美元。发展要素保障加强,累计报批用地900.9公顷,盘活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26.97公顷,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县政府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团结全县人民,坚定不移地实施“三县并举”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两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具体表现在:

一、坚持发展为基,产业建设呈现内涵提升、结构趋优的良性态势

工业产业积极转型。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2.77亿元,同比增长28.6%,实现工业总产值135.37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05亿元,同比增长38.1%。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新增28家,亿元企业新增8家,新开发工业用地1619亩,入库工业税收达1.74亿元,同比增长36.2%。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达6.37亿元,同比增长108.5%。县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6.7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9.3%,继续保持工业发展核心地位。园区90%的不锈钢管企业完成酸洗设施改造,3家熔炼企业全部完成烟气治理设施整改

农业产业显著增效。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91亿元,同比增长13.9%。茶叶产量达9525吨,产值达5.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19.9%;浙南茶叶市场实现交易量5.59万吨,交易额25.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2%46.0%。我县新获“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中国茶文化之乡”称号,成为全国绿茶价格指数发布地,“松阳银猴”被评为2011中国最具经营力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跻身“中国农事节庆影响力”50强,茶园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6.86万亩。全年新发展香榧21336亩、油茶6120亩、高效笋竹林15000亩,改造油茶低产林15630亩,新增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3家、省级百强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性合作社16家,绿谷牧业大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成为全市首家大型沼气综合利用项目。

服务产业日趋活跃。箬寮国家AAAA景区建设和乡村旅游项目启动实施,全年共接待旅游者70.56万人次,增长32.0%,实现旅游收入2.68亿元,增长47.3%,寨头摄影休闲园荣获全省首届农家乐“十佳特色点”称号。“乡村798”写生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共举办高层次文化展览6次,接待参观者1.7万人次。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0.04亿元,增长17.9%,自营出口1.53亿美元,增长59.8%。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3.06亿元,贷款余额55.94亿元,均增长18.4%,茶园抵押贷款、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等金融服务积极创新。上上不锈钢检测配送中心被列入省级服务业重大项目。

二、坚持民生为本,社会建设呈现同步协调、全面进步的和谐局面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完成古市小学迁建,启动城北职工小学迁建,“校安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完成,高考第一批上线人数居全市第三。县级医院迁建工程加快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门诊均次处方费用、药品收入分别下降32.2%44.3%。县文化中心完成主体结构,县气排球馆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小康体育村等基层文化工程有序推进,“送戏下乡”、“农民文化节”等群众文体活动广泛开展,黄家大院、玉岩普济廊桥等文化遗产得到修缮。乡村计生标准化创建工程全面实施,计生服务水平和流动人口管理实效不断提高。

社会保障有力增强。全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07人、异地转移农民2408人,帮助解决农民就业岗位942个。城乡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6203,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由60//月调整到70//月,80岁以上人员给予30//月的高龄补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到300元,参保率达95.2%。农村和城镇低保对象人均月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28元和182元,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95.6%100%246套保障性住房及残疾人康复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等社会保障项目开工建设。

社会管理持续优化。通过深化信访和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建设,创新“民情地图”等社会管理模式,注重网络舆情收集和处理,基层各类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基层矛盾调处率有效提高,16件省市挂牌信访积案全部实现息访。重大刑事案件侦破、黄赌毒及酒驾整治、社会黑恶势力打击等工作取得明显进展,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连续保持14年命案全破佳绩。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三、坚持统筹为要,城乡建设呈现功能优化、亮点纷呈的崭新面貌

基础网络更加完善。龙松公路松阳段一期工程通过交工验收,成为我县山区首条二级公路。50省道改建一期、江南公路三期、西叶公路改建工程、乌弄口至李坑公路改建工程加快实施,农村等级公路通村率和路面硬化率均达100%,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89%,城市公交开通。松阴溪干堤加固新开工10.05公里,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江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农民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进展顺利,松阴溪河道采砂治理有序推进。工业园区天然气站建成,松阳电网在220千伏电压等级层面上实现与主网的环网运行,数字电视转换及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等工作扎实推进。

城市功能有效提升。县城各项建设工程加快实施。长松路东端延伸工程完成主体工程,长虹路改造一期工程全面完成,松古平原污水处理一体化管道建成8公里,紫荆路改造、育英路改造、环卫综合基地、垃圾填埋场改造、独山公园游步道等20余个市政工程基本完成。环卫保洁面积扩大12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新增3.7万平方米,道路、人行道硬化2万平方米,供排水管网新建和改造66公里。副城古市镇积极推进旧城改造及各项市政工程,城镇功能和形象进一步提升。

农村面貌明显改观。15个中心村和10个乡村风情特色村建设加快推进,“三沿”整治工作深入开展,55个待整治村、13个环境提升村和4个整乡整镇整治工作通过考核验收。旧村改造新启动49个村、继续实施55个村,实施危旧房改造3184户,拆除危旧房面积22万平方米,批建新房面积14万平方米。全年完成春季绿化造林2.2万亩、阔叶林发展工程1288亩、平原绿化5520亩、“三沿”景观林建设3560亩,成功创建2个省级森林村庄,20个市级绿化示范村。

四、坚持效能为先,政府建设呈现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良好风貌

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工作,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职能部门中心进驻率和审批事项办理率有效提高。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县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开通政府微博,健全舆情收集和网民意见办理机制,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范化建设,制定各类应急预案56件。面对金融危机影响,积极应对,设立企业转贷应急基金,帮助企业渡难关。

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切实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广泛开展普法教育,规范政府行政决策程序,提高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公务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积极落实公民权益依法保障行动计划。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群众与舆论监督,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2件、政协委员提案164件,办结率均为100%。农村民主自治依法推进,圆满完成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

廉政建设不断深化。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部门预算改革,有效增强财政预算执行刚性。强化国有资产监管,认真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招拍挂制度,规范国有资产评估处置和产权交易监管,全面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公车使用、公费考察管理,严肃查处违反廉政准则的典型案件以及党员干部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案件。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松阳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步伐更加坚实,发展面貌焕然一新。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支持和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关心支持松阳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宝贵。五年的发展实践,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尊重规律、科学发展。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把握规律,才能使各项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才能使政府行为更加统一高效;必须始终坚持凝聚合力,团结奋进。只有紧紧围绕发展松阳这一共同事业,坚持在团结中推进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团结,切实将干部群众关注点引导到发展上,将社会的力量凝聚到创业上,才能调动起最充分的民智民力,形成推进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充分解放思想,合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创新使用各类发展举措,才能在复杂形势和发展困难面前做到从容应对、破难前进,才能牢牢把握住发展机遇,开创良好的发展局面;必须始终坚持勤勉做事、廉洁奉公。只有坚持把自身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充分激发干部队伍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升服务意识和效能,起好表率带头作用,才能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富有凝聚力和号召力。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工作中仍有不少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发展方式仍显粗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尚未真正成型,旅游、商贸等现代服务业还需加快培育;二是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城市功能品位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城乡统筹的推进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三是民生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四是土地、资金、节能减排等要素制约破解途径不多,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五是政府职能转变仍需进一步深化,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松阳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松阳加速崛起的攻坚时期。能否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能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新一届政府面临的压力巨大、面对的考验严峻。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全力破解各类难题,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松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根据县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今后五年,县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市委“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的战略总要求和县委“加速崛起”的总体要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两大战略目标,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市委“三市并举”战略以及县委“三县并举”发展战略,培育生态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民生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两区”建设,全力打造“田园松阳”,完成“两个建成、三大跨越”奋斗目标,为与全省基本同步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明显增加,发展方式明显优化,内生功能明显增强。2016年,力争实现“三个翻番、三个前列”,即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全市前列。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51:38

——城乡统筹实现新突破。“西屏镇、古市镇城乡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全面建成,“松古平原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入“全面融合”阶段。2016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0%60%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70%的人口居住在松古平原,80%的学生在松古平原就学,90%的企业集聚在松古平原,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深入实施“幸福民生五大工程”,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稳步提高。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100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到2.5:1,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95%。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建成比较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完成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生态县、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四城联创”目标,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经济形成规模,生态效益稳步提升,“田园松阳”区域品牌影响力明显增强。

——体制机制创出新优势。行政区划调整稳步推进,统筹城乡机制逐步健全,政府公共服务效率明显提高,投融资体制更为健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增强。“法治松阳”、“平安松阳”、“和谐松阳”建设深入推进,“民情地图”促服务长效机制建设不断深化,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

围绕上述目标,今后五年,县政府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积极培育产业集群,着力构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清洁安全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推进工业强势发展。坚持工业第一经济不动摇,全面实施“3683工业赶超计划”,着力打造“浙江特色制造业基地”,到2016年,力争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60亿元。努力构建梯度有序的工业发展格局,促进工业经济从“一心多块”点状分布向“松古平原产业带”带状集聚发展;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到2016年,力争形成3个年产值50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培育10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小巨人”企业,初步建成具有松阳特色的总部经济;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进一步打响“浙江省不锈钢管产业基地”品牌。

推进农业提升发展。坚持农业生态化、标准化、精品化、产业化的方向,深入开展农业产业、主体、科技、基础、管理、服务六大提升行动,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业向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转型;加快生态特色产业培育,倾力打造茶叶、香榧、油茶三大支柱产业,通过5-10年努力,形成茶叶、香榧、油茶各10万亩的特色产业经济;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经营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积极实施农产品市场营销战略,拓展县内外市场营销网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推进茶园病虫害统防统治,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坚持把生态旅游业作为最重要的战略

性新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全力建设田园松阳生态大景区,打造“长三角田园休闲旅游胜地”。到2016年,力争创建3-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游客总人数达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亿元;建成一批休闲养生基地、乡村风情特色村;初步构建起高星级饭店、品质等级旅行社、旅游购物和通景公路基本完备的旅游配套体系。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有序推进中国(松阳)茶叶城、不锈钢服务中心、江滨商务服务区、现代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

二、深入构建城乡联动发展体系

按照“两区”战略部署,打造西屏-古市组合城市,积极推动山区经济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构建中心镇-小集镇-中心村-规划保留村梯度有序的空间结构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打造田园城市。按照“一江双城”城市布局和“产业北拓、城市南进、沿江开发、接轨高铁”的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功能分区,挖掘自然和人文底蕴,保护开发历史文化街区,推进江滨区块开发建设,努力提升城市建设品位,把县城建设成为新型生态田园城市。加快实施“南城战略”,按照“三年拉框架、五年见雏形、十年显规模”的目标,努力把南城打造成为新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新型生态人居示范区。

打造魅力城镇。加快实施古市“副城战略”,围绕“建设大古市、培育小城市”的发展目标,突出兴产业、聚人口两大重点,着力优化功能分区,拓展发展空间,强化设施配套,推进体制改革,切实增强城镇集聚功能,努力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推进市级中心镇玉岩镇以及象溪、大东坝等小集镇建设,加快板桥畲族乡等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产业、人口、要素集聚功能,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魅力城镇。

打造美丽乡村。按照硬环境景观化、软环境人文化、人居环境生态化的要求,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中心村和乡村风情特色村为创建重点,做到政策优先倾斜,项目优先配套,要素优先配置,率先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新社区;以旧村改造和下山脱贫为主要抓手,注重规划引领和分类实施,注重古村落保护和文化传承,努力建成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有序推进山区农民向松古平原、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开展以沿路、沿溪、沿景为重点区域、“四清四治四改”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农村环境面貌。

完善基础网络。全力推进水、电、路、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由基本适应型向充分保障型转变。按照“两铁两高一纵三横十三连一航道”的交通规划,着力构建贯通全县、连接周边、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围绕构建松古平原大水网目标,着力建设松阴溪、江南、江北三条水动脉,推进黄南水库、松古平原水资源配置、松古平原防洪排涝工程等重点水利项目;加快推进丽西500KV输变电等电网项目建设,构建完善的城乡电力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天然气、生物质等绿色能源开发利用项目建设,构筑安全高效的综合能源网;全面建设“数字松阳”,完善现代信息网。

深化体制改革。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步伐,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完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以中心镇建设、撤镇建街、撤乡并村、撤居建社等为载体,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探索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提高城镇综合服务管理能力;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和项目管理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

三、深入构建民生服务保障体系

把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把维护稳定作为头等责任,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安全感和幸福感。

发展民生事业。深入实施就业富民、保障安民、科教惠民、文化育民、卫生利民“幸福民生五大工程”,加快建设符合实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提升教育质量;不断优化文化服务,着力壮大文化产业;促进新型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口计生基层基础更加扎实,农民增收途径全面拓展,到2016年,基本消除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

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深入开展“四城联创”,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乡环境卫生保洁机制,统筹推进生态修复、绿化造林等工作,着力打造生态绿色家园。严格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保护政策,推广使用高效清洁能源,推进区域环境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

维护社会和谐。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大平安、大排查、大信访、大调解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深化“民情地图”促服务长效机制建设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社会管理、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力夯实社会稳定基础。

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

今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是新一届政府的起始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深化之年。做好今年工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的发展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切实把握中央、省、市精神,坚持“快中求好”的工作基调,致力于发展山区经济这一主任务,加快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议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30.5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自营出口增长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节能减排完成省市下达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着重抓好五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抓好产业培育,在转型升级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工业集群化发展。按照“3683”工业赶超计划的要求,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强势发展,全年力争工业投入达到11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73亿元,实现工业用地出让800亩以上。一要强化平台建设。集中力量推进生态产业集聚区松阳分区一期的土地征迁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年内实现部分供地、企业入园建设;积极开展赤寿生态工业区块低丘缓坡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推进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区块、县绿色茶产业功能区块企业入园建设;加强园区生活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功能型服务项目的配套建设,开展工业闲置用地清理。二要强化选商引资。加快制定工业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出台新一轮工业发展政策,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工业项目决策咨询机制和联评联审机制,切实增强选商引资工作基础。主动加强与意向投资商及央企、外企、高精企业、本地配套延伸型重点企业的对接,着力实施“回流工程”,力争年内招引4个投资额亿元以上的企业,并在招引大企业、承接产业整体转移上有新突破。三要强化传统产业提升。加快推进存量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资产重组,提升产业综合素质,增强企业品牌实力,重点推进40万吨不锈钢熔炼企业项目,全力支持科马摩擦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做好上市工作。进一步优化扶工环境,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加大对困难企业的帮扶力度。四要强化生态化改造。立足生态循环工业发展要求,切实完善环境预警、监察、治理、提升的各项措施,不断提高废弃物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同时提高企业准入门槛,严守环保底线,推进煤改气项目建设,加强园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美化,努力建设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型田园生态园区。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着力构建效益型、科技型、生态型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一要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深入实施农业“258”工程,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全年力争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6000亩,争取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二要加强主导产业培育。深入实施茶产业提质增效立体开发工程,积极开展“松阳银猴”中国驰名商标申报工作,推进浙南茶叶市场三期建设,举办好第五届“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着力加快香榧、油茶等新兴主导产业培育,全年争取新发展香榧1万亩、油茶5000亩、高效笋竹林1.2万亩,油茶低改1万亩,三要促进产业水平提升。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引进力度,加强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新型产业农民的培育,提高机械化普及程度,规范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县内外销售市场拓展和营销主体培育,切实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全年力争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2家,流转土地3000亩,农民素质培训8800人次。四要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种养殖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茶园病虫害统防统治质量。

引导服务业多元化发展。围绕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要求,立足本地实际,加大各类服务业培育力度。一要加快旅游业发展。围绕“田园松阳”发展主题,突出休闲养生特色,推进箬寮、卯山等高等级景区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年内确保建成1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力争完成10个乡村风情特色村一半以上投资。进一步加大延庆、竹源峡等旅游景区招商力度,加快天元名都大酒店、箬寮通景公路等项目建设。二要谋划物流业发展。充分把握衢宁衢丽铁路途径我县并设场站的机遇,提前谋划县物流园区建设,明确园区选址、主体开发项目及企业招商政策等。同时加快推进工业园区物流基地和县农贸市场建设,争取浙南茶叶市场成为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三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快中国写生学院、吴越文化创意园等文化项目建设,积极举办摄影文化节、专题艺术展等文化活动,着力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四要优化房地产业发展。坚持商业与保障同步推进,加大中心城区商业建房用地的供给,稳步调控房价水平;探索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改革,推行公寓安置方式,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合理解决城市及周边居民的住房需求。

二、全力抓好项目攻坚,在基础强化上实现新突破

狠抓项目推进。抓住关键环节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全力促进各项重点项目开工和完成。一要完善推进机制。重点围绕今年安排的12个重点新开工项目、23个重点续建项目以及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特扶项目,严格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张时间表、一抓到底”工作机制,落实领导责任,强化部门协调,形成推进合力。健全项目工作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增强项目实施主体的工作责任心和主观能动性。二要加强进度管理。细化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建设时间节点要求,层级落实主体责任。强化项目全程跟踪,完善问题反馈和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统筹项目工作资源,全力促进新建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投产。三要强化考核督查。完善项目推进管理办法,加大对项目政策处理和供地工作等考核力度,强化工作节点的目标考核,提高考核实效。加强以联合督查为主要形式的项目督查工作,促进项目工作整体效能提升。

狠抓项目前期。深化对项目前期的基础性、导向性、制约性作用认识,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提高项目前期推进实效。一要加强基础准备。围绕今年安排的17个重大前期项目和4个重点预备项目,切实按照项目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做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项目概算等工作,增强项目工作深度。二要加强动态管理。细化土地、资金等要素拼盘方案,提高项目前期质量;完善项目退出和补充机制,根据政策和投资方向,及时调整项目申报方案;加强人员、经费等工作保障,建立“7X”工作机制,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能力。三要加强项目谋划。密切关注中央、省市的发展导向,全力谋划、包装一批重点项目,提高项目储备深度,优化项目储备结构,力争更多项目进入省市建设规划。

狠抓要素保障。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围绕用地、资金、政策处理等关键问题,着力破解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制约性矛盾。一要加强项目用地保障。立足向上争取和自我挖潜相结合,全力提高用地指标总量,确保全年新增耕地不少于2000亩、用地指标不少于1200亩。大力推进垦造耕地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有效盘活用地资源。积极争取更多项目进入省重点盘子。二要加强项目资金保障。优化金融环境,积极引进县外金融机构,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本地金融组织,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领域,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政府资金管理,推进国有资产和专项资金的清理、规范、整合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三要优化项目建设环境。进一步加强宣传,增强社会对征地拆迁政策统一性、项目建设惠民性及长远受益性的正确认识。完善征地拆迁安置政策,维护征迁过程的公平、公正,坚决打击恶意阻工行为。

三、全力抓好城乡建设,在品位提升上实现新突破

优化城市形象。围绕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以建设区域特色型小城市为目标,加强县城的功能完善和形象打造。一要完善布局规划。按照“一江双城”的城市布局和“南跨、北拓、中优、西控、东延”的城市建设思路,充分结合铁路站点选址,抓紧修编中心城区规划和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产业、生活、商贸、文教等各类分区布局和发展定位。全力实施“南城战略”,加快城市南进步伐,围绕新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生态人居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优化环城南路、要津南路、屏安东路等主干道路的街景设计,加快县消防站迁建,推进火车站场、物流中心、体育中心、环城西路延伸段道路等项目前期。二要提升设施功能。立足城市近远期发展需要,加快长松路东端延伸段道路、垃圾填埋厂、松古平原污水处理一体化管道、污水处理厂二期等基础功能型项目建设,同时推进城南农民新村,新溪、西坌、铺门下山脱贫小区等人口集聚平台拓展。三要加强环境建设。以园林城市创建为重点,加强城市管理,推进以绿化、硬化、洁化、亮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市政工程建设,加快龙湖公园、云岩山森林公园建设,启动松阴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创建。

强化集镇功能。加快县域中心城镇的培育发展,突出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重点,增强城镇发展活力和水平。一要增强承载功能。古市镇要全力实施“副城战略”,优化“两江三城”城镇布局,加强五大功能区块的建设开发,着力整合项目资源,拓展建设空间。象溪镇、玉岩镇、大东坝镇等中心镇要立足区位特点,有序建立人口承接平台,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二要增强辐射功能。全力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心城镇与周边乡镇、农村的联结紧密度。继续加快50省道、江南公路等县域主干道路的改造建设,全力做好龙松公路二期、黄南水库库区淹没道路改建的前期工作,努力构建畅通便捷的路网。继续推进水利、能源、信息等城乡一体化网络建设,切实增强资源保障能力。三要增强发展动能。有序推进以“撤城关镇建街道、撤小乡并大镇”为重点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做好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前期工作。古市、玉岩等中心镇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深化扩权强镇改革,探索建立有效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其他建制乡镇要积极发掘产业和人文优势,增强区域资源整合的主导能力。

美化乡村环境。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旧村改造和下山脱贫等项目,加快农村整体改造步伐,不断提升农村建设质量。一要突出改造重点。以15个中心村和10个乡村风情特色村为创建示范点,重点倾斜和整合政策、项目、资金、公共服务等资源,加快基础设施改造,配套建立产业建设区、下山移民安置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旅游接待中心等功能分区和服务机构,切实增强重点村的集聚带动能力。全年力争建成5个省级中心村、3个乡村风情特色村。同时实施55个环境整治村和15个环境提升村项目。二要提升改造质量。着眼农村当前改造与长远发展的和谐统一,推进旧村改造从“扩面”向“提质”转变,重视自然景观、文化古迹、革命遗址的保护,注重彰显个性和环境协调。加快山区农民向中心镇和平原中心村集聚,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村、“农家乐”示范村、来料加工专业村,不断增强农村自我发展活力。全年确保完成农民异地转移2000人。三要延伸改造范围。加强农村整体生态体系的维护和建设,以松阴溪干流、小港流域水生态修复为重点,禁止松阴溪河道采砂,加强城乡饮用水源保护。积极开展绿化造林、平原绿化和城镇周边及“三沿”地区的环境整治。

四、全力抓好社会发展,在民生保障上实现新突破

促进社会事业更加繁荣。更加重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要推动教育事业新发展。继续优化中小学布局,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小班化为目标,启动城北职工子弟学校建设,加快县第五中学项目前期工作。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标准化学校创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稳妥推进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二要推动卫生事业新进步。加快县级医院迁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层卫生院绩效改革,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三要推动文化事业新繁荣。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县文化中心建设,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精心组织“恢复县制三十周年庆祝大会”、第五届农民文化节和“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名村修缮等文化保护工作,加强松阳高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全面完成农村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推进电影放映场所数字化改造。四要推动计生工作新提升。以争创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为目标,深化推进乡村计划生育标准化创建工程,强化计生源头管理,夯实村级工作基础。继续发挥商会等组织平台作用,加强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

促进社会保障更加深入。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要推进社会保险工程。严格落实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工作,提高保障实效。进一步引导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构建覆盖面更广,保障标准更高的保险体系。二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程。着重做好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转移就业和职业介绍等工作,落实好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全年力争帮助农民转移就业3000人。三要推进社会救助工程。加快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事业发展,认真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高度重视城乡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着力加强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救助。四要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工程。深化开展产业帮扶、就业帮扶、金融扶贫、社会救助和结对帮扶五大增收行动,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和劳务输出,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推广茶园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支农信贷产品,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促进社会环境更加稳定。坚持稳定是第一责任,推进“法治松阳”、“平安松阳”、“和谐松阳”建设。一要大力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完善大平安、大排查、大信访、大调解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和包案解决疑难信访制度,努力把社会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二要大力优化社会管理。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落实年”活动,延伸“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范围,完善“民情地图”促服务长效机制,全面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和社会管理服务的能力。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纠纷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加强社区和城乡居民自治组织建设,进一步夯实基层工作基础。三要大力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加大突出治安问题的整治力度,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继续开展处置违法建设集中整治行动,依法打击非法占地、非法建设行为。

五、全力抓好自身建设,在服务效能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按照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坚持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深入推进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促进政府工作人员素质提高和学习能力提升。科学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注重总结学习群众经验,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提高辩证思维、操作到位的能力,提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水平。

推进法治型政府建设。健全政府工作规则,坚持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强化依法行政、依规办事,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支持法院、检察院及驻军部队开展工作。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行网上审批,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重视网络社会建设与管理,努力营造优良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做到工作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

推进效能型政府建设。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认真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加大工作落实力度,强化行政效能监察,精简会议、文件数量。提高为民服务质量,大力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活动,推动政府工作提质、提速、提效。

推进廉洁型政府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全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加强财政资金、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的审计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厉惩治腐败行为。大兴勤俭节约之风,压缩行政开支,提高政府资金管理绩效。

各位代表,新的目标鼓舞人心,新的形势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松阳而努力奋

 

名词解释

绿茶价格指数 反映绿茶价格水平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的经济指标。20113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权我县发布浙南茶叶市场绿茶价格指数,该指数已成为中国绿茶价格的风向标。

两个建成、三大跨越 我县“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西屏镇、古市镇城乡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实现城乡统筹由整体协调向全面融合、社会发展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经济发展由人均生产总值3000美元阶段向6000美元阶段跨越。

“3683”工业赶超计划 我县“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计划目标,即到“十二五”末,全县实现工业产值300亿,培育60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完成工业用地开发8000亩,培育3个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现代产业集群。

总部经济 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产业集群”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发展带来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等多种经济效应,推动区域开放发展。

中心村 按照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要求,选择部分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有发展潜力的较大规模行政村或联合数个小行政村,发展形成具有较高集聚水平的区域中心。“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培育建设15个中心村:西屏镇竹溪村(含新溪村、市口村)、古市镇十五里村、象溪镇雅溪口村(含南坑口村)、玉岩镇溪口村(含玉岩村)、大东坝镇下宅街村(含六村、七村、山边村)、叶村乡麻寮村(含东坞村、源口村)、望松乡五都阳村(含乌井村、草塔村)、斋坛乡斋坛村(含京梁村)、新兴乡横溪村(含渡市村、泉庄村)、新兴乡上安村(含端口)、新兴乡大石村(含后周包)、樟溪乡大徐村(含陆家村、兰家村、福村村、小周村、上徐山村)、赤寿乡章家村(含赤三村、赤四村)、谢村乡大岭根村、枫坪乡枫坪村(含黄埠坞村)。

乡村风情特色村 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一定文化底蕴、独特村居民俗、鲜明产业特色、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村。根据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南山、山下阳、象一、石仓、上安、大石、西坑、李坑、界首、后塘等10个乡村风情特色村。

四清四治四改 “三沿”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清理垃圾、清理违法违章建筑、清理广告路牌、清理乱堆乱放,污水治理、坟墓治理、河道治理、市场治理,旧村改造、村容村貌整体形象改造、道路改造、林相改造。

两铁两高一纵三横十三连一航道 《松阳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我县交通网络布局。“两铁”即衢宁、衢丽铁路;“两高”即龙丽高速、武松龙高速;“一纵”即50省道;“三横”即 44省道-望松至大东坝-龙松公路、云松公路、靖板畎公路;“十三连”即江北线、江南线、新谢玉线、古新玉线、西叶玉线、西竹玉线、弓排黄线、西里吾线、大川赤寿乡、高速古市互通至江北线、桐村六都线、斋坛至江北线、高速西屏互通至江北线;“一航道”即松阴溪航道。

“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 “十二五”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载体。“8”即生态经济、节能减排、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8个方面目标,“11”即开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城镇、美丽乡村、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森林松阳、防灾减灾、绿色创建等专项行动。

四城联创 “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生态县”、“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合称“四城联创”

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松阳分区 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由丽水市区核心区和缙云、松阳、龙泉3个分区组成,规划面积67平方公里,“十二五”开发面积24.9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区、海西与长三角区域合作先行区、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和新型城市化推进实践区。其中,松阳分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十二五”开发面积3平方公里,产业导向为发展电气汽配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机械金属制造、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等生态型工业,以茶叶、蔬菜、水果等为主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文化创意、金融商务等现代绿色服务业。

工业项目联评联审机制  为提高工业投资项目质量,增强项目布局合理性和项目决策科学性而设置的工业项目准入制度所有要进入生态产业集聚区范围内的工业项目,均需先通过县工业投资项目联评联审工作领导小组综合评价审定,然后再进行项目签约和审批手续办理。

回流工程 鼓励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促进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回流的工程。

农业“258”工程 我县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载体。“2”即松古盆地、小港2个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区;“5”即玉岩食用菌、三都蔬菜、三都早熟梨、大东坝镇上寮山香榧和象溪、板桥、裕溪油茶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8”即谢村白茶、新处茶叶、西屏脐橙、赤寿鹊山鸡、大东坝高效油茶、竹源笋竹林、叶村蛇鳄龟、古市上河中华鳖等8个特色产业精品园。

项目“7+X”工作机制    项目协调推进机制,“7”即县发改局、建设局、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等七个审批职能部门。“X”即与项目相关的部门。

南跨、北拓、中优、西控、东延 县城西屏镇推进城市发展的五大战略举措。“南跨”即居住、旅游跨松阴溪向南发展;“北拓”即产业依托50省道和县工业园区向北和东北方向发展;“中优”即优化改造老城区,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街区;“西控”即合理保护和有序开发西部石笋仙踪、延庆寺塔等风景区;“东延”即城市建设向东南延伸。

“两江三城” 古市镇城镇发展布局规划,主要围绕“松阴溪、十三都源”两条⊥形溪流,以古市老城区为中心打造一个城区,以筏铺下山脱贫小区为中心打造一个城区,以潘连及江滨新开发区为中心打造一个城区。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