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松阳县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发布机构:     来源:松阳县 发布时间:2011-09-27 15:32:57

文号:

点击数: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松阳县人民政府县长   林 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松阳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及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及2010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全县人民在省市党委、政府和中共松阳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沉着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严峻考验,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全面超额地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目标,全县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科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国民经济跃上一个新台阶。一是县域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全县生产总值从22.95亿元增加到46.28亿元,年均增长12.4%,人均GDP从1411美元增加到3370美元,实现了从1000美元阶段向3000美元阶段的跨越;财政总收入从1.97亿元增加到4.04亿元,年均增长15.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1.13亿元增加到2.55亿元,年均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566元增加到19371元,年均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154元增加到6064元,年均增长9.9%。县域基本竞争力排名从全国中下水平上升至全国中上水平。二是产业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8.7:31.4:39.9调整为20.3:40.7:39.0。农业总产值从9.72亿元增加到13.96亿元,增长7.5%。以茶叶为主导,食用菌、蔬菜、畜禽养殖、笋竹林、干水果、香榧、油茶为补充的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建成。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1.02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9050吨、产值4.22亿元。我县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绿茶集散地”、“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浙江茶叶强县”。“松阳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松阳银猴” 蝉联第一、第二届“浙江十大名茶”,被评为“华东十大名茶”,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品牌价值达10.49亿元;浙南茶叶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茶产地市场,交易量连续八年、交易额连续四年居全省茶叶市场首位。我县还是全国梨产业重点建设县、国家油茶产业发展试点县、浙江省食用菌强县、浙江省脐橙之乡和浙江省香榧、油茶产业重点县。五年累计培育省市级农林龙头企业 42家,省市级农民专业示范性合作社34家。全县工业总产值从20.27亿元增加到101.56亿元,年均增长38.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从12.32亿元增加到86.62亿元,年均增长47.7%。亿元企业从无到有,达到25家。全县已基本形成以县工业园区为核心、县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和乡镇工业功能区为补充的“一心多块”工业发展格局。县工业园区被列为省级创新型工业园区、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重点园区,不锈钢成为第一个培育起来的初具规模的工业主导产业,2010年我县被省经信委命名为“浙江省不锈钢管产业基地”,不锈钢产品逐步进入船舶制造、核用领域,不锈钢污水处理模式分别被国家环保部、国家工信部作为典型范本向全国推广。第三产业增加值从9.36亿元增加到18.04亿元,增长12.4%。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发展的同时,旅游业和物流业作为新兴产业的培育重点,已打下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接待游客由20.03万人次增加到53.47万人次,增长166.9%;国内旅游收入由6400万元增加到1.82亿元,增长184.7%。箬寮原始林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卯山景区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森林公园和四星级森林旅游基地;寨头摄影休闲园成为全市唯一的五星级农家乐经营点。农村物流网络不断完善,建立了“配送+寄递”双向互动的现代农村快运模式。三是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五年来,较好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平稳增长,尤其在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紧缩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面前,通过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经济杠杆,合理调动投资、消费、出口等外生力,防止了经济运行的较大波动,保持了经济的强势增长。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35亿元,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9亿元、外贸出口9578万美元。2010年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1.4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 47.26 亿元,存贷比达76.9%,引进和培育了泰隆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金融机构,实现了乡镇金融服务网点的全覆盖。   

——五年来,我们坚持统筹集聚,加快基础设施全面改造,城乡融合进入一个新时代。一是城乡基础网络基本覆盖。以建设城乡“交通网、水利网、能源网、通讯网”为目标的城乡基础网络建设全面推进。“十一五”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311公里,比“十五”末增加487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1188公里,通乡公路路面硬化率和通村公路等级率均达100%,通村公路硬化率达95%,农村场站建成率达85%。龙丽高速公路、龙松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为县域内外交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造,先后完成梧桐源、东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江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合溪梯级电站工程等多项重点项目;修复了青龙堰、白龙堰等5座 “历史名堰”;共建成松阴溪标准堤防15.5公里,开展了四都源等8条小流域治理,新建堤防20余公里,全县3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同时,通过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和改善了18.6万农村人口的饮用水问题。全县能源、通讯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建设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各1个, 35千伏输变电工程3个,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程,实施了通讯3G网络工程和数字化电视改造工程。二是城镇主体功能有力提升。围绕组合城市发展的目标,加快了以西屏镇、古市镇为核心的城市化步伐,城市集聚、承载、辐射功能有效提高,城镇化率从31.5%提高到40.5%。县城西屏镇突出“打造新江滨、建设内环线、改造入城口、提升老城区”四项主要工作,相继建设完成环城南路、松州大桥、江滨大道、白露岭路、长虹东路、松古平原一体化供水、污水处理工程一期、数字城管等重大基础工程,同时开展了300多项以城市绿化、洁化、亮化、美化为主的市政小工程建设,先后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副城古市镇突出“兴产业、聚人口”主题,进一步拉开了城市框架,完善了城市功能,优化了城市管理。同时,围绕两城建设的筏铺、西坌下山移民小区,为山区居民内聚外迁提供了重要转移地,五年共集聚下山人口3243人,筏铺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下山移民小区。三是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五年累计完成省级整治村147个,污水治理提升村24个,省市级兴林富民示范乡、村30个,绿化示范村12个,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85.8%。2008年,为从根本上破解农村环境整治难题,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了旧村改造工程,到2010年底,累计改造146个村,搬迁5个行政村、撤并156个自然村,拆除破旧房11328户、面积92.97万平方米,批建新房6241户、面积55.89万平方米,使30128位农民告别破旧房。其中,“农民宅基地换养老”做法被评为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工作创新奖。

——五年来,我们坚持民生为本,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人民生活达到一个新水平。一是社会公共事业稳步推进。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县”。中小学布局基本调整到位,校园硬件设施全面改善;建成省级教育强乡镇14个,市级教育强乡镇20个,省级标准化学校24所;各年龄段教学质量均保持全市前列水平,五年共输送大学生4885名,2010年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第一批上线人数位居全市第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县级医院迁建项目启动实施,重点医疗卫生单位和19个乡镇卫生院得到新建和改建,群众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全县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5个,乡镇(社区)责任医生覆盖率达 100%,农民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2%;成功防控了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乡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县博物馆、县文化中心、乡镇文化站等基础设施建成或启动建设;坚持23年“送戏下乡”,“农民文化节”、“全民运动会”等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我县运动员在全省首届体育大会上夺得8枚金牌。人口计生工作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此外,我县还圆满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复评。二是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构建。五年来,全力推进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和社会救助等保障体系建设。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参保人数从318人增加到16903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即征即保”;城乡低保对象从5116人增加到7390人,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26元和74元。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97.65%和100%,人均年供养标准从2139元提高到3792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障,覆盖了全县90%以上的人口。新农合人均筹资额度从40元提高到185元,参合率从73.19%上升到95%,县级医院住院起报线从1000元下降到300元,乡镇卫生院从700元下降到实行零起报,封顶线从2万元提高到7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6627人, 31568名60周岁以上老人领到了60元/月的养老金;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参保率达92.1%,2082户农村困难群众得到了住房救助,救助资金1240多万元,450个城镇低收入户、住房困难家庭享受了廉租住房租金补贴;累计有24000多位困难群众得到了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灾害救助,救助资金达1874万元。共落实低收入农户帮扶资金1600多万元,使47.6%的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所有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全部纳入低保。三是社会稳定局面有效维护。深入推进“平安松阳”、“法治松阳”、“和谐松阳”建设,社会环境保持了长治久安的良好局面。我县被评为全国首批法治创建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获省级“平安县”称号,连续三年获省级创建法治县先进单位,连续六年获市综治工作先进单位,成功完成了奥运会、国庆60周年、世博会等重大时期的维稳任务。全县信访总量逐年回落,严重影响社会安全的“五类”恶性案件明显下降,并创造了连续十三年命案全破的佳绩。生产和市场安全保持平稳态势,五年来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整体下降,食品药品安全、市场物资供应以及防火、防汛、防疫工作均未发生大的事故。

——五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加快资源要素优化整合,发展环境赢得一个新局面。一是外部助力进一步增强。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山海协作工程”,以项目合作为中心,以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配置为主线,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协调、企业为主、市场运作、主动出击,进一步加强了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协作和对接。五年间,累计引进招商项目108个,协议总投资46.4亿元,到位资金27.06亿元,超亿元项目12个,为我县经济实力提升提供了重要保证。2010年省委省政府将我县列入全省六个重点欠发达县进行重点扶持,并出台了连续三年每年2亿元的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特别扶持政策,为我县加速崛起、群众加快增收致富奔小康注入了强劲的推力。二是内在活力进一步激发。通过加强行政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我县的自身发展条件进一步优化。政府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五年来共清理政府规范性文件308件。政府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全面推行,有效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县政府网站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县长信箱”栏目被评为“中国政府网站政民互动精品栏目”。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吸纳人大和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定期不定期向县人大常委会述职和报告工作,积极与政协开展民主协商,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1704件,办理质量逐年提高。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加强监察、审计监督,权力制约机制日趋完善,事权、人权、财权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关键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及面向农村的金融体制改革有序开展。全县实现林权抵押贷款余额2969户1.34亿元,“林权IC卡”信息建档率达97%。401个行政村全部开展了农户信用等级评价,受评价农户42839户,评价面达87.4%,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和村级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工作积极开展。三是生态潜力进一步培育。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十一五”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16.21%,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5.27%。2010年,省级生态县创建通过市级预验收,全县有16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乡镇。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3.8%,县城垃圾收集处理率达99.4%,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2.83%。完成绿化造林面积8.8万亩,公益林面积达93.2万亩,比“十五”末增长109.4%,森林覆盖率达75.2%。

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县政府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团结全县人民,坚定不移地实施“三县并举”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两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圆满地完成了县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成功收官。一是产业培育成效更加凸显。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1.56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86.62 亿元,增长55.0%,新增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1家,总计25家。县工业园区纳入省生态产业集聚区大平台规划,获得“省级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示范区”称号,隆华特钢、宝丰钢业入围浙江民营企业500强。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分别增长 3.7%和26.0%,浙南茶叶市场交易量、交易额分别增长 24.4%和47.7%。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4个特色精品园进入省农业“125”工程建设规划,启动了5200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全年新发展香榧基地8033亩、油茶基地1061亩,完成1.2万亩油茶林和4010亩笋竹两用林改造。全年共接待游客53.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0%,实现旅游总收入1.82亿元,增长31.7%。箬寮国家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正式启动。二是城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10个县重点项目开工建设9个,18个重点续建项目达到年度计划要求。交通方面:50省道松阳段改建工程、江南公路三期叶村段顺利推进,龙松公路一期完成并交付使用,康庄工程完成全县401个行政村通村任务的扫尾工作。水利方面:完成松阴溪干堤加固8公里,小流域堤防加固6公里,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300亩,改善和提高饮水安全人口3万人。能源信息方面:完成北山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启动工业经济集中区管道燃气项目和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工程,继续推进了通讯3G网络建设。城乡建设方面:完成县城白露岭路、长虹东路一期改造,启动了长松路东端延伸段工程、紫荆路改造工程、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等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实施13个中心村培育项目,落实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帮扶项目216个,新启动旧村改造村53个,整顿转化后进村41个,创建生态文明村55个,完成村庄整治项目40个,实施垦造耕地4226亩。三是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9371元,比上年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6064元,比上年增长15.3%。城乡储蓄余额达到31.03亿元,比上年增加5.23亿元。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启动,参保人数达9.6万人,参保率达75%;新农医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85元,参合率达95%;低保标准150%以内的农村低收入家庭纳入医疗救助保障范围;20%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2019位农民实现异地转移,6799位农民得到转移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073个。生态县创建取得重大成效,城乡居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环境持续稳定,全年信访总量下降26.6%,集体访批次人次分别下降48.8%和47.8%,“五类”恶性案件下降25%,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和重大群体性事件。四是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省级教育强县创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校安工程”全面实施,古市小学迁建完成主体工程,高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医疗改革工作有效推进,县级医疗机构药品实现集中采购,定价销售。县级医院迁建工程启动建设,乡镇中心卫生院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公共性应急机制不断健全。县博物馆正式开馆,县文化中心项目启动建设。第三届农民文化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圆满完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此外,双拥”活动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及国防教育、征兵、民兵预备役工作取得新成绩。科技、统计、审计、物价、气象、档案、老龄、残疾人、民族、宗教、侨台、老区建设、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均有了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随着“十一五”计划的全面完成,我县在综合经济实力、城乡统筹布局、公共服务能力、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日益显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已经形成。过去的五年,可以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五年,也是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阶段之一。回顾五年来的政府工作,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我们始终坚持清醒、坚定、有为,以“实现松阳跨越发展”为奋斗目标,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始终坚持把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工作部署与松阳实际紧密结合,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干大事、创大业的气魄和韧劲,狠抓改革开放、城乡统筹和经济结构调整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带动了全县的全局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关注民本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县人民;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为全县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总之,“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是中共松阳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人民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和外来建设者,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松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松阳发展的县内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府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传统产业技术装备落后,转型升级压力很大;改革开放进程仍显滞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开放型经济竞争力不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还不够健全,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就业不能满足客观需求,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有效破解;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行政效能等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建设高效廉洁政府的任务仍比较艰巨。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纲要(草案)》在全面分析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县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县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和县委“三县并举”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两区”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加速崛起为要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与全省基本同步实现现代化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今后五年的总体奋斗目标是:“两个建成、三大跨越”,即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西屏镇、古市镇城乡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实现城乡统筹由整体协调向全面融合、社会发展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经济发展由人均生产总值3000美元阶段向6000美元阶段跨越。具体体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12345全面小康目标”,即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到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二是产业集聚取得新成效。加快建设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松阳片区,推进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壮大生态工业,提升生态农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打造“浙江特色制造业基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长三角田园休闲旅游胜地”。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50:38。三是城乡统筹实现新突破。西屏-古市组合式城市基本成型,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村镇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城镇化率达到50%;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完善便捷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城乡统筹进入全面融合阶段。四是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力争完成国家级生态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四城联创”目标,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全县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经济形成规模,生态效益稳步提升。五是体制机制创出新优势。行政区划调整稳妥推进,统筹城乡机制趋于成熟,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效率明显提高,投融资体制更为顺畅,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增强,“法治松阳”、“平安松阳”建设深入推进,发展环境明显优化,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六是人民生活迈上新水平。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2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00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到2.7:1;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我们提出的上述目标,充分考虑了我县“十一五”各项基础与“十二五”实现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衔接,充分考虑了未来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是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我们相信,只要牢牢把握现阶段面临的战略机遇期,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松阳的实际出发,不断提升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同时自我加压,不断突破,就完全有可能全面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县发展的主要工作和任务,概括起来就是打造四个体系。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强势打造新型工业。坚持强势发展工业,坚持扩量与提质并重、成型与转型并进。做好“建大平台、育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篇文章,着力做大主导产业,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新型产业,打造“浙江特色制造业基地”。一是推进集聚平台建设。以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松阳片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工业园区扩容提升。做大工业发展空间,做优工业发展布局,构建梯度有序的工业开发格局,促进工业经济从“一心多块”点状分布向“松古平原产业带”带状集聚。二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改变以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低价格竞争为主的发展模式,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继续做强“浙江省不锈钢管产业基地”,实现不锈钢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产业集聚效应、行业话语权的提升。做大铜精加工产业,努力打造“浙江省高精铜带生产基地”。围绕摩托车、摩擦材料、电缆、微电机等现有存量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新兴软包装产业、五金先进制造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产业的引进培育,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把“投资强度、产出密度、税收贡献率、节能减排”作为项目准入的重要标准,着力引进和培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产业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力争培育2-3个产值50亿元以上现代产业集群和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的“小巨人”企业。

全面做强高效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主体、科技、基础、管理、服务“六大提升行动”,加快建设优势凸显、高效生态、经营集约、功能多元、发展持续的具有松阳特色的现代农业。一是优化产业布局。以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为主平台,在确立茶叶为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规划发展香榧、油茶、笋竹林、干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禽等具有一定特色和市场优势的产业。二是提升重点产业。以“中国绿茶集散地”和“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区域品牌为依托,通过全面开展茶叶统防统治,加强茶用产品研发,引导松阳茶人外出创业,加快主导品牌培育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茶叶产业链条,推进茶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围绕香榧、油茶等具有较大潜力的特色产业,全力扶强扶大成为新的山区主导产业。三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围绕主要农产品生产,引进培育若干农工贸一体化、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增强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城市功能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努力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全社会就业的贡献率,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一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抓住工农业快速发展和铁路时代来临的机遇,积极引进知名物流企业,加快物流配套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引进力度,加快推进地方银行建设,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同时着力引导创意经济、网络经济、商务经济等新型服务业发展。二是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服务、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合理引导和发展商品房市场。加大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农房改造力度,努力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三是着力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以“生态、养生、休闲”为主题,推进田园松阳大景区建设,进一步打响“千年古县•田园松阳”品牌。积极打造箬寮、延庆、卯山、寨头等一批核心景区,力争建成3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大力发展茶乡游、摄影风情游、田园休闲游、宗教文化游等特色旅游。加快高星级宾馆、通景区公路建设,推动星级旅行社、绿色饭店创建,全面夯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二、强化资源高效配置,构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城镇体系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根据“以生态为立县根基,以工贸为核心动力,以旅游为发展先导,以平原为培育腹地,以城镇为空间载体”的空间发展策略,构筑“一轴二极三片”的总体布局。中部经济片区是以中心城区和古市镇为中心,涵盖中心城区、古市镇、望松乡、叶村乡、斋坛乡、樟溪乡、赤寿乡、新兴乡、三都乡、四都乡、竹源乡等11个乡镇。其发展方向为生态工业和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东部经济片区是以象溪镇为中心,包括象溪镇、裕溪乡、板桥乡等3个乡镇。其发展方向为建立立体农业,合理开发矿产资源,适度发展机械加工产业。西部经济片区是以玉岩镇和大东坝镇为中心,涵盖玉岩镇、大东坝镇、枫坪乡、谢村乡、新处乡、安民乡等6个乡镇。其发展方向为开展生态林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建设,合理开发食用菌和林产品深加工。

强化中心城镇建设。突出西屏镇、古市镇两大中心镇在松古平原城乡一体化的中心地位,深入谋划西屏、古市 “一主一副”组合式城市发展,努力建设新型生态田园城市。一是全力拓展县城(西屏镇)空间。按照“产业北拓、城市南进、沿江开发、接轨高铁”的空间发展战略和“南跨、北拓、中优、西控、东延”的战略举措,结合县火车站场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南进,努力把城南建设成为新兴住宅区和物流、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县工业园区扩容提升,推进产业北拓,做大产业集聚平台。加快江滨小区、城南农民新村以及新溪、铺门、西坌等下山脱贫安置小区建设,增强城镇人口集聚功能,力争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 ,人口达到10万人。二是全面提升副城(古市镇)功能。围绕“兴产业、聚人口”两大重点,着力打造“筏铺下山移民示范区、溪西生态产业集聚区、卯山道教文化休闲区”,增强产业活力,扩大城镇规模,完善人居环境,努力建成经济繁荣、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力争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万人。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旧村改造为主抓手,结合村庄整治、土地综合整治、河道综合整治、农民异地转移等项目,加快中心村培育,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一是加快人口内聚外迁。以高山远山、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饮用水源保护区为重点,以整村搬迁和自然村撤并为主要形式,大力推进新一轮山区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加强新溪、西坌、筏铺、铺门下山脱贫安置小区建设,完善跨村安置、农民公寓安置等创新做法,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向中心镇、小集镇、中心村集聚。探索建立农民异地转移的后续服务和就业创业扶持机制,努力帮助异地转移农民更好地融入当地、就业增收。二是加强中心村建设培育。围绕“硬环境景观化、软环境人文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目标,大力培育建设中心村、整治后进村、建设生态文明村、打造美丽乡村。积极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加快建设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中心村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的集聚。三是加强农村环境整治。以沿路、沿江、沿景为重点区域,继续深入实施村庄整治,全面开展以清理垃圾、清理违法违章建筑、清理乱堆乱放,治理污水、坟墓、河道和旧村改造、危旧房改造、林相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三治三改”工作,彻底改善“三沿”地区的环境面貌,努力把“三沿”地区打造成为“山青水秀的生态走廊、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村容整洁的美丽乡村” 。

促进基础网络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要求,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基础设施由“瓶颈制约型”向“基本适应型”的跨越。一是强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积极谋划 “两铁两高一纵三横十三连一航道”的综合交通网,提升区域路网等级,有效增加路网密度,加快形成“松古平原20分钟、全县1小时交通圈”。全力加快衢宁铁路、衢丽铁路、50省道、龙松公路松阳段的建设,积极争取武松龙高速公路、松阳至云和公路、靖居口至桐榔段公路等重大项目,完善交通主骨架网;加快区域县乡公路、通景区公路、通村公路、联网公路及松阴溪航道建设,全面提高道路通达度;加快松阳县客运中心、物流中心、乡镇客(货)运站以及城镇公交网络和城区停车场建设,提高道路运营服务水平。二是加紧能源保障项目实施。改善能源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和项目布局。加快建设覆盖西屏镇、古市镇城区的天然气管网,推进工业园区天然气利用工程;加快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建设110千伏变电所及电网线路改造工程,推进丽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构筑安全高效的综合能源网,发展清洁能源,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三是加强水利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抓好松古平原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提高区域防洪能力;抓好民生水利建设,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提升和江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实施庄门源水库工程,争取黄南水库项目开工,形成环松古平原大水网;推进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农村健康河道、松阴溪生态修复工程。四是完善信息安全网络建设。深入开发空间信息资源,有效推进“数字松阳”建设。加快电子政务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信息资源库、“数字城管”、数字电视等项目与网络建设。实施宽带接入网和IP骨干网扩容工程,加快建设以光缆为主的骨干传输网,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合理开发气象资源,健全地理信息系统,提高对台风、洪涝、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火灾、交通事故、化学污染等重大公共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三、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形成具有较强保障力的公共服务体系

全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形成结构合理、符合松阳发展新阶段要求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口计生等服务体系。一是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县。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到2015年,实现学前三年幼儿入学率95%以上,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100%,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以上,初升高比例达95%以上。力争上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面达到80%,职业教育办学达到全市中上水平。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到2015年,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50%的学前教师、95%的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10%的普通高中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职业中专“双师型”教师达60%以上。国家、省、市级名师、名校长、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100名以上,县级名师200名以上。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年龄结构更为合理,普遍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良好的师德、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二是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深入挖掘松阳独特的历史文化,着力提升地方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加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积极推进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农民文化节、全民健身运动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全民身体素质。大力发展健康文明、时尚高雅的社会休闲娱乐文化,积极促进写生摄影基地等文化产业发展。三是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县级医院迁建,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强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继续推进免疫规范化接种门诊建设,实施妇幼保健和免费婚检工程,努力打造“20分钟卫生服务圈”,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四是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深入开展“乡村计划生育标准化创建工程”,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6.5‰以内。深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全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一是健全社保救助体系。进一步增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能力,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全覆盖。健全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不断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进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集中供养长效机制,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发展慈善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二是健全就业帮扶机制。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积极扩大就业规模。落实创业帮扶政策,鼓励支持劳动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市场就业的长效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三是健全农户增收机制。以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项目为依托,大力实施扶贫开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项目,帮助低收入农户和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现代农业、来料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内生发展能力。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转移就业工程,进一步打响“松阳茶师”、“松香师傅”等劳务品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积极引导农民有序外出“转移”就业,鼓励农民就地“转身”就业,促进农村人口多渠道地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环境。一是强化维稳基础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群众诉求表达机制以及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机制,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完善领导下访、约访制度。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切实提高政法机关的执法公信力。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二是强化社会治安防范。加强突发公共危机预警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反应灵敏、统一指挥、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危机应对管理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推进科技强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强互联网安全管理,防范和打击非法宗教活动。三是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强化对建筑、矿山、危险化学品和饮用水、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监督管理;加强动植物检验检疫,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四、坚持统筹兼顾,形成具有较强支撑力的资源环境保障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持和扩大我县的生态优势,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以“四城联创”为抓手,加快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山水田园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强化节能减排。坚持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导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加快实施液化天然气源中心项目,推广使用高效清洁能源,进一步探索CDM项目、森林碳汇项目的开发。完善环保监管体制机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动态管理和排污权交易、在线跟踪监控、排污许可证制度,确保“十二五”期间重点污染源废水和废气排放达标率90%,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99%以上。二是注重资源节约。充分挖掘各类粗放利用和闲置土地的潜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积极探索城市污水区域控制与河道水体更新回用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创建节水型城市。“十二五”末,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0%以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工业余热利用,建立完善城乡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系统,促进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三是优化人居环境。按照“绿与水相结合、自然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思路,精心做好城市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程,深入推进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巩固省级生态县创建成果,启动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深入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加强小流域治理,改善河网水质;推进城镇污染综合治理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实施松古平原垃圾、污水收集处理一体化工程。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等各项制度,维护民族、宗教、侨务等相关政策。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二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规划管理,建立统一的县域规划领导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加强机关服务效能、公共财政支出、政府项目投资等系列行政行为的监管督察和责任追究制度建设,提升行政效能,促进社会公平。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完善权力制衡机制,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三是深化城乡综合改革。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和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综合服务管理能力。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体制改革,深化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现代金融制度改革,创新和推广茶园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支农信贷产品,推进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资金互助社建设。

健全区域合作机制。一是加强产业对接。充分利用国家、省内区域协调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强与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产业融合,加快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强化借力发展理念,联合衢州、金华、温州、台州等地,以产业对接、合作、转移为核心,构筑跨区域的产业链,打造各具特色、梯次布局、共兴共荣的产业群。二是加强异地交流。积极参加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各类区域合作组织,加强与上海、杭州、宁波、福州、厦门等城市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三是加强对外贸易。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出口数量和出口效益同步发展,提高传统出口商品档次,提升国际竞争力。借助松香、超市、服装批发等行业创业群体,大力发展“松阳人经济”。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一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产学研联合的行业性技术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培育县级创新型企业50家以上,争取1-2家列入省级、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新增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县级民营科研机构5家以上。二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坚持以用为本,加快人才发展制度创新,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发展协调、实力强劲的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到2015年,高素质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和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全面发展,人才总量达到2.63万人。

2011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启之年,是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一年,也是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对于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县发展的困难虽然很多,但机遇更大,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扎实工作,迎头赶上,努力实现松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两大战略目标,深入实施“三县并举”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两区”建设,正确处理谋发展与惠民生、扩总量与促转型的关系,大力推进产业提升,加快人口聚集,狠抓项目攻坚,促进群众增收,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为松阳“十二五”加速崛起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自营出口增长2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节能减排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平台建设为重点,强势推进产业集聚提升

抓住我县被列入省级生态产业集聚大平台规划和县工业园区成为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重点园区,松古盆地、小港流域列入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的机遇,结合科技进步创新和招商引资,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创新发展、错位发展,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强势推进工业集聚开发。围绕“十二五”工业发展的预期目标,实现全年工业总产值130亿元,增长28%,力争新开发工业用地2000亩,完成工业投资10亿元,引进大项目3个以上,外贸自营出口突破1亿美元,促进工业的强势开局。一是全力做好空间拓展。在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基本调整到位、工业发展平台初步成型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做好工业新平台的规模化拓展。加快并确保王村区块的基础设施建设在2011年底前全面完成,年内企业全部入驻开工并有部分企业建成投产。集中力量做好工业园区五期开发,力争年内实现部分供地。积极谋划工业功能区块的开发,加快十五里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拓展,强化赤寿(择子山)、象溪工业功能区和江南二期的前期工作,争取成熟一块开发一块。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围绕现有初具规模产业和已招引高技术装备龙头企业,加强同类企业的引进,努力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重点做大做强铜产业,着力培育新一代塑料制品产业,同时根据国家战略性新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加快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现代服务等新产业的引进、培育和发展,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积极提升传统产业。继续深化打造“浙江省不锈钢管产业基地”区域品牌,增强品牌价值和带动效应。加快不锈钢企业尤其是熔炼企业的联合重组,严格不锈钢企业的准入门槛,重点引进高端企业和不锈钢加工制品等下游产业;引导企业加大创牌和取证的力度,扩大中高档钢管的生产规模,促进更多企业进入石化用管、船用管、核能用管等高端市场,实现同大型装备制造业的成功对接。大力推进摩托车、摩擦材料、电缆、微电机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加大配套产业和大型项目的引进力度,加快产业聚集,全力帮助做好拟上市企业的培育辅导工作。

2.深入推进农业发展转型。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精品农业和设施农业,加快农业的现代化步伐,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一是强化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构建以茶产业为主导,香榧、油茶、食用菌、笋竹林等优势产业为补充的县域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根据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要求,合理规划和布局全县的农业重点发展区块,推进一批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产业精品园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升农业的精作水平和集约程度。加快以精深加工园区和销售市场为核心的农业集散中心建设,推动农业生产由“千家万户”传统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转型,促进农业的整体联结。重点加快推进十五里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促进浙南茶叶市场规模扩张和设施配套,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和规范化的茶青、花菇、高山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专业市场。二是强化农业品牌建设。进一步打响“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中国绿茶集散地”区域品牌,提升我县在茶叶界的地位和话语权。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推动茶叶和食用菌、高山蔬菜、干水果等传统特色产业提升发展。全力关注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启动茶叶病虫害统防统治工程,2011年确保全县50%以上的茶园实施病虫全程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快推进“松阳银猴”证明商标注册工作,努力把“松阳银猴”打造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三是强化配套工程建设。依托下山脱贫工程,加快农村土地资源的流转和农民的转移就业,为农业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加强农业素质培训,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推进茶园抵押贷款等金融创新,为农业现代经营提供人才和资金支撑。积极培育农产品专业营销队伍,引导和鼓励更多的松阳农民走到全国各地创建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办加工企业,开设松阳农产品区域营销机构,拓展松阳农业发展空间。全力做好农业品牌宣传和推介,精心组织好“第四届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等农产品推介活动。

3.有效推进服务业整体提升。以旅游业、物流业为重点,加快培育“长三角田园休闲旅游胜地”和“浙西南重要物流集散中心”,不断提升我县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一是加快旅游景区建设的实质推进。以建设高品质旅游景区为要求,推进旅游龙头企业的培育,增强旅游业的核心带动力。年内确保箬寮原始林景区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成功,并启动寨头国家AAAA级景区创建。同时积极优化产业发展政策,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创新旅游产品,大力扶持“农家乐”、“林家乐”等乡村旅游发展,加快实施箬寮通景公路建设,启动江滨四星级饭店前期工作,推动星级旅行社、绿色饭店创建,全面夯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二是加快物流中心的重新布局。认真把握衢宁铁路、衢丽铁路将途径我县并设站场的机遇,调整原有的规划布局,围绕火车场站,重新定位我县物流产业的发展,高标准规划和设计县物流中心,推进我县物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三是加快服务产业的全面进步。围绕城乡产业和人口中心集聚区,全力推进商贸、娱乐、房地产、住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推进再生资源利用、信息中介、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营造我县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选择培育适合我县特点的优势服务产业。

二、以项目实施为抓手,加快推进城乡基础完善

以深化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为首要目标,注重发挥项目的重要拉动作用,加强资源整合和合理布局,全力建设联结紧密、功能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着力优化和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今年安排的10大重点新开工项目是:2011年松阴溪干堤加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江南灌区节水改造、工业园区五期、十五里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乌弄口至李坑公路、松古平原污水处理一体化管道工程一期、城南农民新村、城北职工子弟小学、2011年旧村改造。5个重点预备项目是:县污水处理厂扩建、庄门源水库、工业园区物流基地、县粮食储备中心一期、县养老服务中心。20个重点续建项目是:松古盆地万人下山脱贫、农民异地转移、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县工业园区四期、王村工业区块、古市工业区块、赤寿工业区块、50省道三里亭至雅溪口段改建、西屏至叶村公路、江南公路三期及斋坛连接线、长松路东端延伸段道路、长虹路改造一期、古市中心学校迁建、中小学校舍安全、县级医院迁建、县文化中心、县看守所迁建、县消防站迁建、上上不锈钢检测配送中心。12个重大前期项目是:县火车站区域规划、黄南水库、松古平原水资源配置、50省道松阳段改造二期、环城西路延伸段道路、屏安东路东段道路、择子山区块一期、110KV黄南变、县体育中心、县委党校迁建、县四星级饭店、县农产品综合市场。

1.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交通网、能源网、水利网、信息网的“四网”建设。交通网建设将围绕“两铁两高一纵三横十三连一航道”的“十二五”布局规划,全力推进1个前期(50省道松阳段改造二期)、1个新建(乌弄口至李坑公路)、3个续建(50省道三里亭至雅溪口段改建、西屏至叶村公路、江南公路三期及斋坛连接线)项目。集中全力做好衢宁铁路、衢丽铁路的前期工作,扎实开展规划衔接及相关配套研究,全力配合设计单位开展方案设计工作,提前谋划编制火车站场周边区域的发展布局。能源网建设将重点加快工业区块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并围绕黄南水库、110KV黄南变以及丽西500kv输变电工程,做好相关前期工作。同时推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利用项目的布局和前期研究,进一步优化我县的能源供应结构。水利网建设将重点抓好2011年松阴溪干堤加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江南灌区节水改造三个重点新开工项目,庄门源水库重点预备项目,以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农村饮水安全提升两个重点续建项目。全力争取黄南水库列入全国“十二五”中型水库建设规划。信息网建设将全面完成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启动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并积极推进“数字城市”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园区信息化平台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水平。

2.努力加强主副城市培育。围绕 “一主一副”组合式城市的建设要求,着力推进西屏镇、古市镇的基础设施完善,促使两镇的集聚承载辐射功能进一步突出。县城西屏镇将深入实施“产业北拓、城市南进、沿江开发、接轨高铁”发展战略,按照“南跨、北拓、中优、西控、东延”的战略举措,合理修编县城控制性详规,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功能配套。结合县火车站场以及江南公路三期、县消防站迁建、城南农民新村、长松路东端延伸段道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南进和东延步伐,努力把城南、城东建设成为新兴住宅区和物流、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区。以新溪、铺门、西坌等下山脱贫安置小区建设为依托,加快山区人口向城市周边集聚,着力增强城市人口集聚密度。同时扎实推进老城区基础设施改造和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副城古市镇将牢牢把握“兴产业、聚人口”两大重点,推进古市工业功能区块和筏铺安置小区建设。充分利用我省出台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政策的重大机遇,积极实施中心镇扩权改革,改进财政税费管理、投融资管理和行政审批管理,加快城镇基础设施改造,增强中心镇内生发展动力。

3.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创建。把创建“美丽乡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整合村庄整治、旧村改造、下山移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资源,加快农村布局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全面促进农村面貌改观。一是加强中心村培育。通过项目、政策、要素的倾斜配置,完善中心村的居住功能,提升中心村的设施品位,优化中心村的创业环境,促使中心村成为一定区域内最具现代气息的农村社区,进而示范和带动周边农村加快内聚外迁。今年将重点推进首批13个市级中心村建设,力争建成5个省级中心村。二是分类推进旧村改造。在村庄布局规划的引领下,科学定位旧村改造的推进力度和实施范围,把旧村改造与中心村培育、农民异地转移、旅游开发、文物保护等工作有机结合,完善旧村改造政策,更加注重对平原村和山区村的分类指导,做到“宜改则改、宜撤则撤、宜建则建”,促使当前改造更利于长远发展和环境提升。今年将对38个村实施旧村改造,并促使2000位农民实现异地搬迁,其中高山远山搬迁1900人,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100人。三是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巩固和深化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成果,建立和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按照“连线成片、‘三沿’为先”的原则,结合生态文明村创建和村庄整治工程,重点推进以“三清三治三改”(清理垃圾,清理违法违章建筑,清理乱搭乱建;治理污水,治理坟墓,治理河道;旧村改造,危旧房改造,林相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三、以改革调整为方向,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围绕群众最关注、最期盼的社会焦点问题,通过改革的手段破解瓶颈制约,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的自身动力和活力,提升水平和层次,奠定社会事业新一轮发展的良好基础。

1.促进教育由普及化向现代化发展。着力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有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在公平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重点突破相统一,保持我县教育水平的稳定长效提升,增强群众对教育事业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一是逐步推进教育改革。以义务教育初中段为突破口,加大财政投入,深化教育布局调整,积极推行小班化教育,促进初中教育实现集聚发展且平等竞争的良好局面,其他教育阶段在巩固现有教育格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资源的适度整合和合理流动,有效发挥教育的整体合力。二是重点培育优秀师资。以建设校长、教研员、班主任、教师四支队伍为主线,加强教育软实力的培育,通过深化师资培训内涵,加强师资继续教育和完善教师外向交流机制,提升师资的整体理念更新和技能提高,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三是全面完善保障机制。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的总量,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教育软件的配套,促进教育基础条件全面优化。今年将完成古市小学迁建工程,启动城北职工子弟小学新建工程。深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教育共建机制,保障校园安全,为教育发展营造稳定和谐的环境。促进幼教、职教、成教等各类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完善人才培养的梯级结构,有效提升我县教育的综合实力。

2.促进卫生由保障型向服务型发展。着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在基本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的同时,进一步解决“看病贵”、“求好医难”等问题。一是深入推进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 “零差率”工作。同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强对公立医院改革的统筹谋划,理清公立医院改革思路。加快推进县级医院迁建工程,按二级甲等医院的标准,做强做大县人民医院;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做精做专中医药。加强院前急救建设,建成120院前急救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全县医疗急救资源。三是全面提升卫技服务水平。加强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培养,建立一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能承担“六位一体”任务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中医药人才和护理队伍建设,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3.促进文化由外生性向内生性发展。着力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促进政府主导向民间主导转变,通过构建活跃有序的文化市场,提升我县文化事业的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以产业促发展,以文化促繁荣”的良性发展。一是加快文化创业园区建设。通过完善招商政策,促进社会资金更多投入文化经济领域。今年将重点围绕“中国写生学院”、“中国陶艺村”两个文化产业项目开展相关前期工作,开启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序幕,并努力探索具有我县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二是推进群众文化发展。谋划和组织好“庆国庆大型文艺晚会”等重大文化活动,举办第四届农民文化节系列活动,开展“乡乡一台戏”、“排舞大赛”、全县性综合汇演等活动。结合“文化会亲”活动,鼓励和扶持松阳高腔剧团等非遗项目参加各级展演。三是挖掘民间文化内涵。加强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存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力度。以此为依托,积极探索古村落游、民俗文化体验游、宗教文化游等文化主题旅游形式,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以稳定和谐为要务,积极推进民生保障工程

围绕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要求,加快建立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经济、安全、环境保障体系,以此提升社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1.提升社会保障的支撑力。更加注重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延伸和保障标准提升,增强社会公平正义,满足群众平等发展的要求。一是强化基础保障。在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的基础上,努力推进保障标准的提高和保障内容的丰富。继续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基础保障工作,同时加大城镇住房保障力度,完成城北农民新村120套政府保障用房建设,开工建设城南农民新村保障用房。继续加快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关注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生活。二是注重就业帮扶。把扩大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完善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把解决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低收入农户、农村转移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努力使更多的人实现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三是促进困难农户增收。深入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和低收入群众奔小康行动计划,通过指导和帮助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来料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和异地转移就业,完善结对帮扶机制,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不断增强农民自主增收能力,确保全年新增20%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

2.提升社会环境的稳定度。切实落实维护稳定第一责任,深入开展“法治松阳”、“平安松阳”、“和谐松阳”建设。深化“县委书记大接访”工作,加强和改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和包案解决疑难信访制度,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努力把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坚持严打高压态势,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加大社会治安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整治力度,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抓好道路交通、食品药品、消防等各类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推进乡村计划生育标准化创建工程,改进计生管理和服务,保持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

3.提升生态环境的和谐性。巩固省级生态县创建成果,启动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全力打造城镇生态人居环境。科学划分重点开发区域、生态经济区域、生态保护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做好生态保护、恢复、优化和建设工作,推进城乡道路、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禁止松阴溪干流无序采砂作业,修复松阴溪流域水生态。推进城镇污染综合治理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实施松古平原垃圾、污水收集处理一体化工程。加快实施液化天然气源中心项目,推广使用高效清洁能源,推进县工业园区环境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

五、以优化管理为核心,深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务实创新、勤政为民、高效规范、清正廉洁”的要求,全面加强政府服务和管理,着力抓好行政效能建设,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1.强化发展意识,打造开拓进取的政府。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思想观念,用发展解决松阳经济社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加快发展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谋求创新。工作中善于打破思维定式,敢于突破传统,使行为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更加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和发展意愿。

2.强化效能意识,打造务实有为的政府。坚持实事求是、务实进取,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时刻保持勤勉实干的工作状态。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绩效考核机制,明确责任,务求实效。努力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制,着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认真解决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强化法治意识,打造公正透明的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民主决策,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政府职权,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的监督,进一步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制度,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畅通政府与群众双向沟通渠道,促进政府工作公正、公平、公开、便民。

4.强化廉政意识,打造清正廉洁的政府。坚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努力营造行为规范、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推进审计和监察关口前移,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各项规定,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以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和希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共松阳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为顺利实现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而努力奋斗!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