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布局
索引号:331124000000/2011-03531     发布机构:松阳县政府办公室     来源:松阳县 发布时间:2011-09-27 15:29:18

文号:

点击数: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海峡西岸经济区示意图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闽浙赣粤4省及所辖21市,即福建省的福州、厦门、莆田、三明、泉州、漳州、南平、龙岩、宁德9个市,浙江省的温州、金华、衢州、丽水4个市,江西省的赣州、抚州、鹰潭、上饶4个市,广东省的汕头、潮州、梅州、揭阳4个市。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布局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布局主要是: 

  (一)延伸两翼、对接两洲。发展壮大闽东北一翼和闽西南一翼,使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两个三角洲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二)拓展一线、海峡两岸。充分挖掘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和对台合作优势,依托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两岸直航试点口岸等闽台合作载体平台,不断拓展闽台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依托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和闽澳四项合作,全面提升闽港闽澳合作水平。

  (三)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借助生态、资源、对内联接等优势,依托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山海互动,东西贯通,不断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跨省区域协作的新途径、新机制,密切与内陆地区的联系,建立统一有序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实现共同发展。 

(四)和谐平安、服务全局。积极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强化福建对台独特地位作用,促进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三大目标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总的目标是:通过10~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一)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对外经济、科技、文化合作与交流,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和更加完善、更加规范的外经贸促进政策体系,对外合作领域和空间不断拓展,对外贸易商品和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步伐加快。闽台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闽港闽澳合作全面发展,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协作更加密切,与中西部及其它省区的合作交流更加深入。

  (二)开创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建设促进城乡和地区协调发展,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镇体系更加合理,城乡差别逐步缩小。以创新型省份和文化强省建设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进一步协调。 

  (三)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繁荣新成就。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年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健全,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