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市镇基本情况介绍
古市镇位于县西北部,地处瓯江上游,松古平原中部,距县城12公里,东邻望松乡,南连樟溪乡和斋坛乡,西邻新兴乡,北接赤寿乡和武义县,镇人民政府驻地古市,全镇总面积4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649.53公顷,林地1180.93公顷,为松阳县第二大镇。全镇辖行政村30个, 5个居委会。至2010年底,全镇总人口2.2万人。
古市镇建置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距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是丽水市最老的集镇之一,居浙南四大古镇之首,素有“历史重镇”、“处州粮仓”之美称。文化底蕴深厚,有卯山俭公祠、八村潘家祠堂、东角垄赖家宗祠、山下阳八卦古村、刘边明朝门亭、后街清朝城门楼等文化古迹。镇东1公里处的道教名山——卯山,山势平缓,呈覆盆形,峰峦耸秀,怪石如松,山顶有通天宫、点易亭、试剑石、紫霞馆,久废。山腰道院、俭公祠、白鹤洞、天师殿等古迹犹存。唐越国公叶法善(616-720 字道元,古市人)曾修炼与此。近年来,通过开发和保护卯山观,召开卯山文化研究会,开放天师殿、白鹤洞、丁丁碑等景观,规划重修通天观等举措,弘扬千年道教文化,如今“叶法善传奇”、“月宫调”已被列入省级非遗,现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镇东北郊的卯山林场,为省级森林公园,是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为弘扬卯山文化,去年我镇自编自导松阳高腔古装戏《叶法善除白羊精》,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古市镇交通便利,距龙(游)丽(水)高速古市出口仅2公里,省道龙(游)丽(水)线纵贯全境,古(市)谢(村)公路、江南(瓦窑头至大石)公路经过镇境。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优越,茶叶、晒红烟、脐橙、甲鱼、火腿、特酿酒等久负盛名,镇内名优农产品种类丰富,其中“早上好”公司生产的“早上好”鹊山鸡、鹊山野鸡蛋被评为省农博会金奖、省名牌农产品;振通宏茶叶有限公司的“绿谷龙剑”牌茶叶获得第八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箬寮牌山茶油获国家级优质金奖;卯山脐橙被评为2010年丽水市名牌农产品称号。
古市镇作为松阳县的副中心,2007年被市委列为近期重点培育的中心镇,2010年被省委列为第二批率先发展的中心镇,镇党委、政府按照 “提品位聚人口创新城、兴产业抓项目富百姓”发展思路,着力打造“西屏镇、古市镇城乡一体化发展核心区,松古平原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近年来,古市加大工业发展平台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力度,规划建设高速接线、溪西、十五里三大工业区块。现有企业245家,其中,产值达500万元以上的有23家,形成以机械加工、绿色农产品、竹木制品为主三大产业,宝隆特钢、顺丰钢构两家企业产值突破亿元。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58亿元,工业产值9.28亿元,农业产值1.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428元。
近年来古市开展的文明城镇创建工作成效显著,不仅加快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还完成了垃圾处理、路面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横街、松洲路中心街区、万寿路的商贸经营秩序和行车停车秩序,有效改变了城镇“脏、乱、堵”现象,进一步弘扬了千年古镇特色文化,提升了城镇品位,优化了发展环境。此外,古市围绕构建“大信访、大综治、大调解”维稳工作新格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校园安全管理,成效明显,2010年获省“平安畅通乡镇”和省“环沪护城河世博安保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稳步提升。
古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古市广阔的发展前景,接下来将立足自身实际,围绕打造“历史重镇、滨水城市”的城镇建设目标,紧抓四城联创契机,以规划为先导,着眼产业南进、人口北聚、组团发展,形成“两江三城”的城市架构。根据古市地理特征、原有功能布局,体现工业“以向南、向西发展为主,控制向北、向东发展”的空间发展导向,实施组团发展,通过十二五、十三五10年的努力,形成溪东、溪西、十五里精深农产品加工三大工业组团,老镇区、潘连、溪西三大生活组团的城市架构。
在今后的发展中,古市镇将以大古市的理念、小城市的目标定位来指导和谋划古市“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牢牢抓住省委、省政府将古市镇确定为省第二批重点中心镇, 省里将重点实施“两个千亿”工程这个最大机遇,实施就是中心镇培育发展这个最大工程,以建“城”为目标,充分利用古市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区位、交通、人文等优势,用活政策,加快中心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紧围绕“集镇—强镇—建城—小城市”这一城镇建设脉络,把古市建成一个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先试区。“十二五”时期是古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镇将重点实施经济社会发展“12345”战略方针:即围绕一个目标(建设大古市、小城市,打造县域副中心、山水田园名城),紧扣两大关键(兴产业、聚人口),强化三大工程(强镇工程、富民工程、文化工程),搭建四大平台(产业发展平台、人口集聚平台、投融资平台、政府服务平台),落实五五战略举措(做好“拉开框架、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挖掘底蕴”五篇文章,“打造筏铺下山移民示范区、建设江滨新城区、拓展城南生态产业区、提升城中古城区、开发卯山文化区”五大区块)。力争到2015年,在“大古市、小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山水田园名城建设初具规模,县域副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稳步提高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全省200个省级中心镇中的位置,努力把古市建设成为“松古平原城乡一体化核心区、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中心镇培育的先行先试区”。
古市镇简介
古市镇基本情况介绍
古市镇位于县西北部,地处瓯江上游,松古平原中部,距县城12公里,东邻望松乡,南连樟溪乡和斋坛乡,西邻新兴乡,北接赤寿乡和武义县,镇人民政府驻地古市,全镇总面积4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649.53公顷,林地1180.93公顷,为松阳县第二大镇。全镇辖行政村30个, 5个居委会。至2010年底,全镇总人口2.2万人。
古市镇建置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距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是丽水市最老的集镇之一,居浙南四大古镇之首,素有“历史重镇”、“处州粮仓”之美称。文化底蕴深厚,有卯山俭公祠、八村潘家祠堂、东角垄赖家宗祠、山下阳八卦古村、刘边明朝门亭、后街清朝城门楼等文化古迹。镇东1公里处的道教名山——卯山,山势平缓,呈覆盆形,峰峦耸秀,怪石如松,山顶有通天宫、点易亭、试剑石、紫霞馆,久废。山腰道院、俭公祠、白鹤洞、天师殿等古迹犹存。唐越国公叶法善(616-720 字道元,古市人)曾修炼与此。近年来,通过开发和保护卯山观,召开卯山文化研究会,开放天师殿、白鹤洞、丁丁碑等景观,规划重修通天观等举措,弘扬千年道教文化,如今“叶法善传奇”、“月宫调”已被列入省级非遗,现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镇东北郊的卯山林场,为省级森林公园,是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为弘扬卯山文化,去年我镇自编自导松阳高腔古装戏《叶法善除白羊精》,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古市镇交通便利,距龙(游)丽(水)高速古市出口仅2公里,省道龙(游)丽(水)线纵贯全境,古(市)谢(村)公路、江南(瓦窑头至大石)公路经过镇境。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优越,茶叶、晒红烟、脐橙、甲鱼、火腿、特酿酒等久负盛名,镇内名优农产品种类丰富,其中“早上好”公司生产的“早上好”鹊山鸡、鹊山野鸡蛋被评为省农博会金奖、省名牌农产品;振通宏茶叶有限公司的“绿谷龙剑”牌茶叶获得第八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箬寮牌山茶油获国家级优质金奖;卯山脐橙被评为2010年丽水市名牌农产品称号。
古市镇作为松阳县的副中心,2007年被市委列为近期重点培育的中心镇,2010年被省委列为第二批率先发展的中心镇,镇党委、政府按照 “提品位聚人口创新城、兴产业抓项目富百姓”发展思路,着力打造“西屏镇、古市镇城乡一体化发展核心区,松古平原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近年来,古市加大工业发展平台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力度,规划建设高速接线、溪西、十五里三大工业区块。现有企业245家,其中,产值达500万元以上的有23家,形成以机械加工、绿色农产品、竹木制品为主三大产业,宝隆特钢、顺丰钢构两家企业产值突破亿元。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58亿元,工业产值9.28亿元,农业产值1.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428元。
近年来古市开展的文明城镇创建工作成效显著,不仅加快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还完成了垃圾处理、路面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横街、松洲路中心街区、万寿路的商贸经营秩序和行车停车秩序,有效改变了城镇“脏、乱、堵”现象,进一步弘扬了千年古镇特色文化,提升了城镇品位,优化了发展环境。此外,古市围绕构建“大信访、大综治、大调解”维稳工作新格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校园安全管理,成效明显,2010年获省“平安畅通乡镇”和省“环沪护城河世博安保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稳步提升。
古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古市广阔的发展前景,接下来将立足自身实际,围绕打造“历史重镇、滨水城市”的城镇建设目标,紧抓四城联创契机,以规划为先导,着眼产业南进、人口北聚、组团发展,形成“两江三城”的城市架构。根据古市地理特征、原有功能布局,体现工业“以向南、向西发展为主,控制向北、向东发展”的空间发展导向,实施组团发展,通过十二五、十三五10年的努力,形成溪东、溪西、十五里精深农产品加工三大工业组团,老镇区、潘连、溪西三大生活组团的城市架构。
在今后的发展中,古市镇将以大古市的理念、小城市的目标定位来指导和谋划古市“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牢牢抓住省委、省政府将古市镇确定为省第二批重点中心镇, 省里将重点实施“两个千亿”工程这个最大机遇,实施就是中心镇培育发展这个最大工程,以建“城”为目标,充分利用古市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区位、交通、人文等优势,用活政策,加快中心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紧围绕“集镇—强镇—建城—小城市”这一城镇建设脉络,把古市建成一个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先试区。“十二五”时期是古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镇将重点实施经济社会发展“12345”战略方针:即围绕一个目标(建设大古市、小城市,打造县域副中心、山水田园名城),紧扣两大关键(兴产业、聚人口),强化三大工程(强镇工程、富民工程、文化工程),搭建四大平台(产业发展平台、人口集聚平台、投融资平台、政府服务平台),落实五五战略举措(做好“拉开框架、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挖掘底蕴”五篇文章,“打造筏铺下山移民示范区、建设江滨新城区、拓展城南生态产业区、提升城中古城区、开发卯山文化区”五大区块)。力争到2015年,在“大古市、小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山水田园名城建设初具规模,县域副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稳步提高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全省200个省级中心镇中的位置,努力把古市建设成为“松古平原城乡一体化核心区、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中心镇培育的先行先试区”。